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1000万:100 满语行走在濒危边缘
2005-09-18 07:06:0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8日电 在我国现存1000多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仅有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满族村的一些老人,且已不足百人!这些老人一旦故去,满语口语将从世界上消亡。为了加速满文研究的后备人才培养,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今年首次招收了16名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的本科生、2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但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主任赵阿平仍在为满语的将来担心。她说:“如果满语消失,黑龙江地区的早期历史以及整个清代史研究将面临永久性的断流,很多史实再也无法解密。”

  满语行走在濒危边缘

  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中心的赵阿平主任痛心疾首地说,每一种濒危语言的湮灭,其所带走的是一种珍贵的人文遗产、不可挽回的文化。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第三大民族——满族,人口已超1000万,然而会说满语的却不足百人!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再过10年,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世界上消亡。其实我们现在许多东北方言都来源于满语。像吃的火锅,就是来源于为赢得作战时间,满族骑兵在征战间歇把随身带的肉和一些干粮、菜叶全放到头盔里,用火一起煮来吃。一些方言如‘嗯呐’(是)、‘哈喇’(食物变味了)、‘勒特’(邋遢)等,则是满汉大融合在语言上的表现。但是如果不加紧抢救这种即将消亡的语言文化,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片黑土地上曾经拥有过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都将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满语濒危的警报就已拉响,全国仅有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及黑河地区等一些满族村屯的部分满族老人和少数中年人会讲满语。据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所长赵阿平等专家2002年调查,作为国内满语研究“活化石”的三家子村满语衰落趋势已明显加速,全村仅有3人能非常流利地说满语,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50—70岁,最高的达86岁,这些老人大多体弱多病,记忆力和听力日益弱化。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情况看,老人们的满语会话能力在逐渐退化,现在已经没人能用满语讲述民间故事、传说,相互用满语对话内容也很有限,只能说些简短的日常生活用语。

  如果再不对这些珍贵的满语活化石加紧保护,随着会讲满语的老人的离去,满语口语这种珍贵的民族语言真的有可能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历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也正处于流逝边缘。

  翻译人才匮乏,难解清史满文档案

  赵阿平教授介绍说,一个“马背民族”入主中原,并且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满语是清朝的国语,满文被奉为国书。因此清朝大多数重要的条约、条文和档案都是用满语保存下来的。清朝政府为保密起见,机密文件多用满文。特别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甚巨。清朝留下采的大量满文文献,是清朝历史的见证,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里面隐藏着秘密。

  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件,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收藏清代史料60吨,仅由两名专业人员整理出了目录。目前,国家已立项修“大清史”,翻译满文档案刻不容缓。然而要把如此繁多的珍贵史料全部翻译出来,需要100个人用一个世纪的时间。我国对满语进行研究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而目前国内从事满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人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到20人。面对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满语文化研究面临着经费匮乏、人才稀缺的困境。赵阿平曾多次上交提案大声疾呼:救救满语!抢救满族文化遗产!满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保存、发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大课题,应协调民族、档案、文化、旅游、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大拯救”。

  为了让年轻人了解满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使满族文化进一步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拯救濒危的满族文化,1983年成立的国内唯一专门研究满一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科研机构——黑龙江满语研究所于1999年迁入黑龙江大学,组建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研究中心设立满族语言文化学硕士学位点,面向国内外招生,到目前为止,这个专业已经培养了4届硕士研究生。今年该中心首次在全省范围内招收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本科生16名,其中有一名是美国人。这16名学生将在4年的时间内学习满语、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关系史等33门课程。

  赵阿平教授今年还培养了前夹留学的日本研究生和美国博士生。可喜的是满语课是黑龙江大学的共选课,历史学院、文学院、哲学院等院系的许多学生都积极选课学习,甚至其他院校的学生也来听课,为我国满语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着宝贵的人才储备。来自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博士研究生AndrewJoseph(中文名金智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流利的汉语说:“我已经学了20多年汉语,最初学习的是日韩语系,后来又学习了蒙语,我是从网上查到黑大满语专业在招生的。满—通古斯语言是一种即将消逝的语言,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我非常愿意学习这种语言。”东北农业大学学经济管理的王鹏也赶来听赵教授的满语课,他说:“我曾自学过蒙语,蒙语和满语都属于一个语系,我非常喜欢研究这种语言。”赵阿平教授说,此次开设满语本科班,就是为了培养可适应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图、档案等机构的工作需要;可从事满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以及满文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满学成为世界热点

  赵阿平告诉记者,现在满语学科研究已被定为黑龙江大学重点学科,满语文化研究中心也成为黑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课题研究经费有了保障,人才队伍也基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人员正采用现代化数码技术进行满语调查,并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珍贵的满语口语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准备建立满语文化的数据库。“虽然满语作为一种语言将在10年内不可避免的消亡,但目前的抢救工作已为满语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搭建起了平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现在满学研究已成为世界热点,国外一些研究机构都在加大对满语的研究力度。目前世界上有23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满语,《满德词典》、《满俄词典》、《满英词典》、《满日词典》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各国出版。尤其是日本文部省设立大型课题“环太平洋濒危语言抢救调查”,每年有专家到我国东北进行实地考察。韩国汉城大学也为此设立了5年课题。国外从20世纪末开始将满语文化研究列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专门培养高层次后继人才。赵阿平说,如今在日本、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有专门人才从事满学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有些人的满文说、写水平令人吃惊,这给中国的满学研究者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