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月饼越做越大 文化越来越少 中秋我们拿什么“申遗”
2005-09-19 05:43:2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夏红 王东 丛明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9日电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了。中秋节,是我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了。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圆”之说。和往年的中秋相比,今年的中秋格外引人瞩目,因为不久前,文化部表示将“中秋”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目前,网上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日前,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中秋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少,商业气息越来越重。我省的部分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在担心中秋我们拿什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感叹别把中秋节过得就只剩块月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折射出中国人追求家人团圆和朋友团聚的美好感情,但如今的中秋很少能听到家人好友相聚、谈心赏月的事了。在哈市街头,说起国家文化部将“中秋”申报世界遗产时,市民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弘扬我国传统民俗及文化的一个好举措,但兴奋之余,很多市民又不禁感叹,现在的中秋除了手中的月饼,还有什么?

  在机关工作的赵先生认为,如果再不重视传统节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成为别人的啦。现在的中秋节越过越没什么意思,希望这次“中秋申遗”能够重新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秋申遗”,已经退休的王先生对记者说,小时候过中秋节,特别期盼,家人团聚一起,晚上赏月,讲一些有关月亮传说和过节的故事。现在过中秋节好像就剩下吃月饼一项内容了。

  每到中秋佳节,关于“月饼”的报道就多了起来。中秋节似乎成了各色月饼的展销节。近日,一块直径1.2米、高0.3米的大型月饼亮相哈市商场,吸引了很多市民。月饼越做越大,表面上看似乎中秋节深入人心,但透过月饼的“繁荣”折射出的却是传统节日的失落和文化的凋零。

  正在哈市上大学的刘军一脸茫然地告诉记者,在他的眼里,中秋节已没有什么涵义,只不过商店里卖月饼的多了,大家都吃月饼而已。过这个节还不如过“情人节”有意思。

  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省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黄任远认为,中秋是一个家庭、夫妻、好友团聚的节日。为了使这些不可能再生的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制订了一项国际公约,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今年,我国“中秋申遗”,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精神。

  黄任远表示民俗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文化财富。作为我省民俗专家,黄任远很痛心地告诉记者,传统的节日内涵已荡然无存并逐渐被淡化。而与此同时,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大受城市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的追捧。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渐渐丢失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他建议应倡导社会把民族文化捡起来,在中秋,多宣传“中秋”的来历、典故等文化财富,多搞一些中秋赏月的文化活动,让世人去发掘中秋的丰富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以月饼的大小来论中秋。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