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华纪念中学先进的教学方式 |
东北网9月19日电 近日,来自黑龙江省20个市、县(市)和农垦总局的30名学习优秀的贫困学生,踏上南下广州的列车,开始了他们在广东省国华纪念中学的全免费高中学习生活。据悉,截至今年,黑龙江省共有76名学习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被选送到该校读书,占该校在校学生总数的18%,位居全国之首。如果他们考上大学,该学校将每年为学生提供6000至15000元的无偿资助。如能考上硕士、博士,学校还将一直资助。
据了解,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国华纪念中学是由民营企业家捐资兴办的一所全免费、纯慈善性质的民办学校,面向全国专门招收家境贫困、素质超群、成绩优异、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免费提供学生的食宿费用、学习费用、零花钱、医疗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车费等。对个别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经过学生申请,学校管理委员会批准,还可以为其家庭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经济资助。该校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性质的民办学校,成立已有四年时间,共招收来自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7个民族近400名学生。目前,学校每年维持运转的日常费用在1200万元左右,2008年后每年的日常开支将超过3000万元。
据了解,该学校的创办者出身贫困,小学毕业后曾因贫困而失学,靠社会资助才勉强读完高中。是知识和智慧让他最终战胜了贫困。他希望每一个走出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们,铭记本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价值观,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贫困学子,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发出了招生信函,黑龙江省扶贫赈灾基金会和市扶贫办公室十分重视,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等条件严格把关筛选,今年黑龙江省共推荐了300余名在各地区成绩位居榜首的贫困学生参加了国华纪念中学的初试(文化课笔试),有46名学生进入了综合复试。在为期7天的广东夏令营复试中,黑龙江省学生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乐观向上精神,受到了国华老师们的赞赏,有30名学生从众多参加复试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被该校录取,这批学生中有8名来自哈尔滨市区和农村。
辛勤的耕坛结硕果,今年7月国华纪念中学首届毕业生升大学本科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国华学子们日后的稳定学习和生活,创办者已向佛山市扶贫赈灾基金会捐资2.6亿元用于国华办学专项基金,今后每年还将不断地注入资金,使“百年国华”一直服务于贫困学子们。
龙江学子在“国华园”的故事
在国华纪念中学76名黑龙江籍学生中有20多名来自哈尔滨,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学校里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小集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为龙江学子们增光添彩。
最骄傲的事———“另类”考试全过关
今年国华纪念中学录取人数最多的城市是哈尔滨,在复试夏令营中,有两道“考题”让这些学生们倍感骄傲和自豪。据巴彦县的考生马宏涛讲,夏令营最后一天,老师给所有考生每人发了一张考试结果通知单,许多学生的通知单上都写着总分不及格的字样,有的学生看后大哭起来,或躲在角落里,或离开了考场。唯独哈市的考生们个个镇定自若,大家互相打气,鼓励今后要倍加努力,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消沉。从考场走出来后,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次抗挫折反应训练,测试结果哈市的学生们心里素质最好。晚上,校方为每名学生发了500元钱的返程路费,并在信封上明确写明金额,阿城考生李宁和松北区考生孟祥龙首先发现信封里都多了100元钱,马上找老师核实,并退还了多余的钱。事后,考生们才知道,这是一道考验学生道德品质的试题,信封里多出的100元钱是老师们特意放进去的。哈市所有考生都顺利地过了这一关,品质最佳。有一名地考生,尽管文化课成绩考了全国第两名,却因为这道考题而落榜了。
最着急的事———成绩落后不甘心
来自延寿县的学生钟鑫在去年是以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到国华纪念中学的,可是让他着急的是,入学后的第一次综合会考,他却考了第57名。那天起,他才明白自己是到了一个尖子生扎堆的学校,要想在这些人当中名列前茅,必须要有独特、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否则只会越落越远。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学生们很多,女生朱光玉入校成绩在10名左右,可会试时却落到了近100名,她曾为了这事伤心地哭过一个整晚。后来,她才发现,新学校编排的上课时间,每天只有四节正课,其余时间都是自习,全靠自己自觉学习,如果不预习或复习,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发现了问题,学生们迅速高速学习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哈市学生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学习成绩很快又追了上来。
最感动的事———老乡帮老乡,两眼泪汪汪
方正县新生李法斌和同学王鸿来到这个陌生学校的第一天,由于气候和饮食上的不习惯,两人当天晚上就病倒了。这时,高二学姐吕丽丽和朱光玉的到来,让她们感到了家的温暖。那天晚上8时许,李法斌中暑呕吐不止,正赶上学姐吕丽丽来看望他,得知自己的哈市老乡有病了,吕丽丽二话未说,一路小跑到食堂打了一碗绿豆汤端到了他床前,李法斌一边喝着绿豆汤,一边听着学姐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李法斌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连声说:“还是家乡人好。”王鸿从小胃肠就不好,吃不惯新学校的米饭,晚上在宿舍里直喊胃痛,学姐朱光玉得知情况后,用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面包和小菜送到了王鸿的宿舍,还找来校医为她开了胃药,告诉她以后吃米饭时要细嚼慢咽。那一刻王鸿仿佛又回到了家人身边。
最有意义的事———组建“爱心接力协会”
佳木斯市学生张世忠在高二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位抗非典的医生牺牲了,由这名医生资助的两个贫困孩子的生活因此没了着落。张世忠向学校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成立一个由全体国华学子参与的献爱心组织———国华爱心接力协会,来资助这些贫困孩子。经过一年的筹划,现在,国华爱心接力协会已经成立,当东南亚发生海啸和美国发生飓风灾难时,爱心协会应全体同学的要求,组织了向灾区的募捐活动,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节省下的零花钱,把爱心传递到印度洋和大西洋彼岸……如今,爱心接力协会的会员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许多校外的学生都热情地参加进来,为回报社会献爱心。
最特殊的学生———第77名黑龙江籍学生
2002年,兰西县学生李单单是以全国前5名的成绩考入国华的。据她的班主任老师陈振全讲,李单单来到国华后,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可半年后,她的几次突然昏倒让老师们心里很不安,每次昏倒后,学校都要把她送到当地各大医院诊治,经过多家医院会诊,她患上了间歇性缺钾症,为了给李单单治病,学校花了上万元的医疗费,才稳定了她的病情。次年,李单单思乡心切,被学校老师亲自护送回家乡。为保证李单单这样优秀的学生不失学,学校每年拿出6000元学费资助她继续在当地学校读书。今年9月,国华校长亲自到兰西县看望了李单单,在得知李单单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时,他承诺,如果李单单考上大学,学校还将按在校生的标准继续资助她。
走进特殊的“教育园”
所有走进“国华园”的人,都不禁要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大花园。在这所“教育园”内,学生当家做主人,接受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综合素质人才教育模式。
贫困学子进了教育的圣殿
学生刚来校的时候,很多人连电脑都没有见过。当他们走进崭新的教室时,看到双层滑动的白色写字板、29英寸大彩电、电脑多媒体屏幕投影仪、立式空调、新颖的课桌椅……无不新奇又兴奋。
按照教师指点,学生翻开桌面前端一块小木板,轻轻一提,一个薄薄的液晶显示屏升了上来。一拉抽屉就可以在键盘上操作,每台电脑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学校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每年还陆续地补充新书;学校建有11个功能室,各学科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形体训练室,设施都是国内最先进的;在网络中心,学校实行学生上网订餐,学校的营养师一天配5餐,保证学生吃得有营养、有滋味;学生宿舍6人一室,每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区,配备台灯和电脑网络插口,室内卫生间内可以随时冲凉。
为了吸引杰出教师来校,学校面向全国以税后10万元年薪诚聘教育人才,保证一流的强大的师资力量。这一切都使入校的学生们有种进了“教育圣殿”的感觉。
“天堂”里也过节俭日子
备尝求学奋斗艰辛的学校创办者对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们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学校成立初期,有的学生是坐着飞机来这里报到的,学生到校后,宿舍、班级的卫生都有专职清洁人员负责,寝室内的空调让他们感受不到外面的酷热天气,每个月学生们都可以打电话回老家,放假时学校不仅负责买票,还要给他们带上途中吃的、用的,同时还要带回一个大礼包送给家人。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一些学生们有些迷惘了,有的学生回到家乡都不能适应家里的环境了。
时间久了,创办者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他不能让这样安逸的生活毁了这些纯朴孩子们的心灵。渐渐地,校方向学生们提出了节约的号召,在食堂就餐时,不允许有剩饭现象;宿舍、班级、食堂的清洁工作都由学生负责,学生们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是自发组织,自制管理;为了节省师资力量,每名行政干部都要兼职教课,学生的生活管理都是自管;学校每月由分发生活用品,变成发放一定金额的零花钱,让学生们有理财意识,同时学会节俭,有的学生将一学期攒下的零花钱带回家贴补家用;学校发的演算纸,学生们都主动地双面用,衣服和鞋子申报更新数量明显减少;寝室里空调换成了电风扇。
勤奋刻苦是学生的共同特点
据黑龙江籍教师郑利介绍,由于生源水平比较接近,所以国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差距不大,加上家庭都很贫困,家长们都寄予他们很大的期望,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他们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学习上的劲头是在任何学校都看不到的。在这里担任班主任老师,根本不用督促学生学习,相反还要劝学生们注意劳逸结合,多休息。这一点,来自黑龙江的学子们最为突出,每天到食堂就餐时,就会发现很多龙江学生来去匆匆,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甚至等到其他学生吃完饭才肯到食堂就餐。
为了保证学生们的身体和思想不出现问题,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和学生们谈心,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待一些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不适应环境、想家的学生们进行开导、劝解,发现学生身体不适,马上送医院诊治。
9月13日晚上8时,当记者乘车刚刚驶入国华纪念中学时,迎面碰上了该校学生处主任李远的轿车,他打开车窗,匆匆地对记者讲,有个黑龙江籍的女生江平平,在自习时突然出现抽搐现象,他必须马上送江平平到附近的医院。
在国华纪念中学两天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400名学生中每天都会有个别学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校务处主任杨罡告诉记者,由于学校招收的都是贫困生,许多学生因长年营养不良,体质极差,升国旗或课间跑时经常会有学生昏倒。有的学生在家吃不饱,到这里后一学期增长了24公斤体重。“国华园”既是他们求学的殿堂也是他们的家,老师既是师长又是家长,学生在学校期间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在这里学习,老师们都住在校园区,时时刻刻地充当着他们的“保护神”。
不死读书走出校园看世界
深入了解社会,是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基础,每一个暑假都是国华学子们走进城市乡村,了解社会的最佳时期。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园农户、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学校商店,他们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哈尔滨市延寿县的吕丽丽等学生走进安徽大别山区,面对昔日革命根据地依然贫穷的现状,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念和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除此之外,每两个星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断拓宽着学生们的视野。学生们还参观了顺德地区知名大企业、孙中山故居、珠海高科技园区。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国华学子们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活起来,决不死读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