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0日电 据悉,即将代表黑龙江省参加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文化企业,多为政府掏钱扶助。权威人士分析,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完全”断奶,步入良性的市场化尚需时日。
据省文化厅产业处的有关人士介绍,经过5年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机构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3.3万人,年总收入7.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来说,处于下游位置。
黑龙江省冰雪已经形成良性的文化产业,冰雪大世界被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每年举办的“亚布力国际论坛”已享誉国内外,随冰雪所带来的文化产业都趋向成熟。而在“纯”文化领域中,真正叫响的文化产业项目不多,含有主要文化因素的文艺演出、电影发行放映、音像制作等,还难形成气候,处于雏形阶段。我省也只有省杂技团、省艺术中心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方式,成为文化企业中寥寥无几的“佼佼者”。
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还是配套政策上不去,“等、靠”意识强,文化企业目光短浅。虽然黑龙江省一直在呼吁发展文化产业,并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政策相扶持。
据负责“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招商展览组的省文化厅戴处长介绍,即将在9月下旬举办的此次博览会,是一个很好地展示黑龙江省文化企业的机会,原本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旨在锻炼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但我省企业思维只盯在费用上,不少企业表示,政府掏了“腰包”才会参展,市场化运作的初衷没能按预期实现。
黑龙江省文化部门针对这种症状,也在积极想各种措施,让企业早日“断奶”。今年,文化企业首次加入“哈洽会”,签订了八千余万元的合同,是个良好的开端。
眼下,黑龙江省正逐渐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大中城市为重点,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为基础,打造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城乡结合、互相协作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同时,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各类文化企业。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重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