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雨润万物草原新风劲吹 杜尔伯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札记
2005-09-21 09:56:3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1日电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牛羊”。自老祖宗起,就认准“牲畜吃‘走草’”的杜尔伯特自治县农牧民,如今把牲畜全部收进了圈。数年前,460多万亩草原,“片片碱巴拉,风吹起黄沙”;今天:满眼绿色,草多过膝。这是杜尔伯特五年“休禁牧”的结果,看得见。

  在杜尔伯特,还有一种喜人变化,非亲身体验,看不见,但却如细雨润物,正悄然发生……“原来可以这么过”

  烟筒屯镇南阳村,村边有个奶牛小区。了解农村情况的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深感诧异:这是农民的生活?每户:清一色一百五十平方米的红砖大瓦房,200平方米的宽敞院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30户奶农,偌大的院落,几乎家家干净得连根“草刺”都没有,十几、二十多头奶牛的畜舍清洁卫生而远离住房,家家门前的花池,鲜花怒放。

  走进有五口人、养了十四头奶牛的贵祥富家,但见:白色地砖照人如镜,来人不论主客,均得脱鞋而入。穿着整洁的主人说起今天的生活,喜不自禁:“大房子宽敞明亮,沼气儿干净起火,还是这样好啊,过得舒心!两年前住在不到六十米的破草房里,牛多,粪草囤门;钱儿有,但埋汰,整天烟熏火燎,不滋润。”

  村党支部书记徐国昌颇多感慨,“有些事挺奇妙。前年,村里办这个小区,统一规划30户,免费提供宅基地,可就三户报名,最后入区六户。现在不同了,去年全满,今年还有十几户找村里要进。小区太阳能已有四户,全村这两年上了14户。很多人开始活出个样来,事儿也干大了。全村现有奶牛3120头,是三年前的1.5倍。”“再也不能那样活”

  富裕的,有了新追求;贫困的,也开始“讲究”起来。

  胡吉吐莫镇塞罕他拉村,是典型的蒙古族贫困村,但这里已经开始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懒散埋汰户成了卫生保洁员。高青山年轻体壮,好喝懒做,每天太阳没有竿子高不出门,家里不仅穷,而且脏得无处下脚,多年来靠一辆小毛驴车“拉脚”过活。如今,他成了村里的卫生保洁员,村里每个月给他50元“工资”;他每天早起,从村东到村西,让驴车物尽其用,清理一遍卫生,然后直接出门拉脚。

  雨后进村,道虽偶有坑洼、汪有积水,但不泥泞,两年前,村里主要道路就已红砖铺地。在有两间土房的王坤家院里,数人正在卸地砖,女主人说“花200多元买的,宁可少吃点好的,也要干净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窝窝囊囊’地活。”

  村看村,户看户。只有两间小草房的贫困户刘金德,茅草屋前的院子坑洼泥泞,但大门口却已堆放着足够铺院的红砖,门口的柱子也拴上了一头奶牛。村干部介绍“今年借钱买的。像刘金德一样,这两年村里不少贫困户虽没大改变,但有精神了。”一缕清风吹醒万家

  这两个村富户、穷户的变化绝非偶然。

  杜尔伯特,国家级贫困县。“穷,原因诸多,但富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穷的,心安理得,把贫穷作为理所当然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很‘要命’”。近几年,杜尔伯特县委县政府总结经验,深刻反思认定:“建多高的大楼,终有倒的时候,只有把人塑造好了,才能使一切永远不倒。一部分人冥思苦想地让一帮人致富,不如调动起这帮人主动奔富。”

  自2000年末开始,杜尔伯特在全县开展起一场“改环境、塑形象、树新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宗旨:“让人精神起来。”

  这次活动,内容别出心裁:“工作重点在户。从抓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从改变房前屋后、灶前灶后环境入手,从扫院子开始。不搞形象工程,不念政绩经。”

  这次活动,方式别开生面:从娃娃抓起,“一生(学生)带一户,小手拉大手”,配以团委、妇联组织的“超星级文明户”和“美在农家”活动。

  推动措施:引导而不强制。县里用县报,各乡用广播和电视差转台等宣传阵地,倡导新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人要脸,树要皮。”对卫生环境阴暗面有举必曝,不少脏、乱、差屯、户被点名……

  抓精神文明建设,从最该解决、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点滴抓起,这招数,如一缕清风吹进万家,也吹醒了万家。

  今年年初,杜尔伯特专门召开了一个“改环境、塑形象、树新风”大会,会上一批先进个人受表彰,有农民、有个体户、有学生,但没有干部,其中100个“超星级”文明户的“金匾”被百户农民兴高采烈地捧回家里。

  细雨润物,四年之功,老树新芽,抽丝吐绿。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