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节能节水增产 节水少耕栽培技术在哈尔滨试验成功
2005-09-23 06:20:2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3日电 一项可节能节水增产又可恢复地力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节水少耕栽培技术,日前在哈尔滨试验成功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日,方正县农委、统计局等6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德善乡莲花村村民武洪宝的7亩水稻试验田进行了测产,表明这块应用了节水少耕栽培技术的水稻试验田,比一般水稻田增产8%以上。

  据介绍,节水少耕栽培技术,是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近年推出的一种全新水田耕作方式。它取代传统翻耕或旋耕整地方式,采用专用旋耕机并以特定模式进行带状旋耕整地,即用水田带状旋耕机对稻田插秧地带进行旋耕并在深耕过程中施肥,每个耕作带间隔30厘米,间隔带不进行耕作,这就是所谓的“少耕”。因少耕部分用水少而达到节水目的。2003年起,这项技术在五常、方正等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大规模试验。

  已进行了3年试验的武洪宝对这一新技术非常认可。他说,这种整地方式减少了过去耙地及捞稻茬等环节的费用,今年每亩整地费只用了27元,比过去节约差不多30元。每亩地全年节水300多立方米,仅为传统用水总量的1/3。前两年武洪宝的试验田分别增产12%和18%。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大农业工程专家蒋亦元教授认为,由于该耕作技术只旋耕插秧用带状土壤,且深度达20厘米,有利于使水稻根系发达,是实现增产的重要因素,同时可节省劳动力消耗50%以上。该技术在传统水稻区很有前途。

  国家农业保护性耕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评价说,节水少耕栽培技术为当前水稻耕作制度的创新成果,可以使土壤团粒体得以较多保留,增强土壤孔隙度、含气量、通透性和有机质含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保护性栽培技术。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