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3日电 9月的龙江大地,处处一派丰收景象,田野里焦黄的稻穗、豆秆上密密的豆荚,映衬着农民的笑脸格外灿烂。在他们心中,有一种更深沉的喜悦在涌动。那就是省里下派农业专家对他们增产增收的守护与贡献。
“搬到田间地头的专家大院,就是咱农民丰产增收的守护神!”延寿县安山乡光明村农民迟宝贵说出了乡亲们的心声。望着地里一畦畦沉甸甸的稻穗,刚刚和专家一同测完产量的迟宝贵打心眼里感激手把手教他新技术的农业专家。
原来,家有18亩稻田的迟宝贵,今春在县农业技术专家大院“坐堂”专家的鼓励与帮助下,第一次采用水稻新基质育苗技术———粉碎的稻壳取代了传统的育苗土,轻便好管理,配好的营养液解决了从前苗床病虫害、药害严重的问题;苗期过后往地里一移栽,差距一目了然:新基质育出的稻苗根长根壮,3天就返青,比别人家的提早了一倍!分蘖、孕穗、灌浆,随后每个生育期都表现突出,秋后一测产,每亩最低在550公斤,同样品种比常规种法增产近百斤。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省召开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会议以来,组织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9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农业专家进行科技帮扶,首批对接的25个合作共建县的农民就有了面对面聆听专家教诲的学习机会;分批分期地来到乡村蹲点、坐堂的省级农业专家,更让从前那高不可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与农民着实来了个“零距离”全接触。
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告诉记者,科技帮扶是解决农业上档次、提升农业竞争力的一个现实选择。目前我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解决过去农民对高新农技看不见、摸不着、学不会、用不上的问题;利用县乡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把专家大院建在乡村,派专家常驻大院,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重点项目的科技合作,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科技合作共建的效果明显。省里已决定,明年在全省铺开这项工作。
“拉着专家的手,丰产增收跟着走。”仅一年时间,共建县的农民就发出如此感慨。青冈县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到户、示范引带等有效措施,组织农民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万寿菊、玉米制种、奶牛等10个重点产业,使每户农民都参与到产业开发中,都有了一个致富项目。抚远县在专家帮助下组织实施三段式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等技术,使农民增产15%以上。泰来县在省农科院专家帮助下,专门从山东请来全国花生专家把脉生产,使全县花生产量从原来的亩产150公斤左右翻了一番,农民乐得合不拢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延寿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张林告诉记者,农民对科技帮扶特别欢迎,生产旺季,每天咨询电话不断,前来问询的农民经常把专家大院围得水泄不通;“通过科技共建,我县示范区农民的水稻平均亩产增加了7~8%,带动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加5%左右。”据介绍,由于大豆发生大面积药害和水稻苗期病害及后期的稻瘟病等,今年延寿的农业生产本来面临严峻挑战,但在前来蹲点的省里专家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的及时指导下,农民用药及时、防治有效,很快就控制了局势。仅此一项,就使全县农民减少损失4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