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官办劳务缘何冷清
2005-09-26 09:06: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电 据媒体报道,哈尔滨市农民工接待站是一个旨在帮助进城务工者就业,然而自成立以来却一直门庭冷落,即使搬到了4层楼、3000多平方米的新址之后,仍少有人问津,每月促成有效就业的仅几十人;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附近抚顺街上民间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却人头攒动,交易红火。

  政府投入了很多,却收不到应有效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这就好比费尽心机搭建起一个舞台,却不见有人来唱戏。而且,此种现象绝非个例,在当前各级政府开办的许多公益性机构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一次,笔者跟随领导到某县的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参观,中心大楼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在窗口有许多人正在咨询洽谈,场面非常热烈。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每天都有上百人在这里找到工作,但交谈中却发现这些人都不是什么下岗职工,而是街道办找来的“托儿”。而平时,这里根本就没几个人来。

  挺好的一个舞台,却演了一出假戏,让人叹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不善。首先,营销思路陷入误区。在一些机构中,设施、设备已经实现现代化了,但经营管理者的头脑仍停留在“官商”的水平上,不知主动推销介绍自己,还习惯于等客上门,或是宣传方式落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那些需要帮扶的弱势人群,尤其是初次进城的农民工对政府的一片苦心不了解,从而走了许多弯路,甚至落入一些非法中介的陷阱。

  其次,是设计规划上欠缺合理性。开办下岗人员再就业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主要就是为了便民利民,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体现出这一理念,然而事实上,许多机构设置的地点非常偏僻,组办方只顾了自己方便舒适。哈市抚顺街是多年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聚集着大量的民间中介公司,许多农民工都习惯去那里找工作,那为什么不因势利导,把类似“农民工接待站”这样的正规职业中介机构开设在那些地方呢?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手段落后,工作人员水平不高,工作拖沓,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导致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客户选择的余地小,效率低下……企业不信任,求职者感到失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难以为继。

  笔者曾考察过日本札幌市一个“公共职业安定所”,发现那里的工作人员有着惊人的敬业精神:他们每天不辞辛苦地到社会上搜集各种用人信息,一个人有时要跑几十家企业和行政部门,回来后再分门别类汇编输入电脑;同时,员工们还根据求职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推荐适合的职业,或是制订学习培训计划。丰富的资料库和热情的服务让求职者纷至沓来,而政府根据每个劝业机构取得的业绩投放专项社保基金,更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毋庸讳言,论各方面条件我们都比人家差得很多。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煞下心来务实肯干,少搞一些面子工程,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儿,让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