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电 “十一”黄金周转眼就到了,这周不管你打算做什么都少不了要去血拼。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怎么会不动心,尤其是主妇们恨不得马上把喜欢的东西都买回家。如何在“十一”购物时节省些不必要的开支呢?在“十一”来临前聪明主妇张女士将自己的购物经验传授给大家,希望“十一”过后,您冷静下来,发现长假中你真的能抢到“宝”,而不像以前那样抢到“草”。
货比三家。如今不少商店(特别是个体商店),同样的商品,价格却大不一样。比如,今年初夏我在一家商店看中一双售价120元的皮凉鞋,转到另一家商店同样的皮凉鞋仅80元一双,因此我一旦要买东西,宁可辛苦一些先多跑几家店,比较后再买。当然,做到货比三家自己就要掌握一定的商品鉴别能力,懂得什么样的货色,该值多少钱,这样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
谨防“杀熟”。我有这样一种消费习惯,就是从不到熟悉的店主那里购物,因为先前我曾在这类商店买过几次东西,之后和其他店里买来同类的商品一比较,不仅没有便宜,甚至还要贵一些。因为,某些店主抓住你和他熟悉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还价的心理,开的价都比较高。而去不熟悉的店摊购物,你就没有这些顾虑了,就可大胆还价,即使还不下来也可另择他店。
整件批发。像卫生纸、肥皂、洗衣粉等等之类的日用品,我都是整件或整箱地去批发部购买,反正这类日用品每天都需要,况且放在家里又不会坏,用起来方便,又省去了时常跑商店买日用品的麻烦,更主要的一点就是批发比零售便宜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学会“计较”。时下,购物最头疼的莫过于短斤少两,常会为买一斤肉少一两半两,买两斤水果缺二三两而费口舌。我以为要挡住短斤少两并不难,就是要学会“计较”。每次买水果、买肉或买其他可上秤的食品我一般都要试秤,碰上短斤少两的,我就立即找卖主,而对方知道自己理亏,不仅会及时补足分量,而且下次碰上你去买东西时,就不敢随意扣秤了。
隔季购物。别人夏天买冰箱,冬天买皮衣,我却夏天买皮衣,冬天买冰箱,从中得到不少实惠。去年底我在一家商场看中了一件售价900多元的皮衣,当时没有买。今年初夏我再去这家商场时,去年看中的那种皮衣已打6折销售。这样,仅一件皮衣就省了360元钱。几年来凭着隔季购物这种消费方式,起码可省二三千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