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由解救蟾蜍说起……
2005-09-28 09:03: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8日电 蟾蜍终于回家了!这让众多牡丹江市民长舒了一口气。据《生活报》报道,今年夏天,牡丹江市水务局在江畔修建了一条长达18公里的防浪墙,这导致天转凉后,在大堤以内庄稼地和林地里捕虫的蟾蜍无法返回江中。数万只蟾蜍在一米多高的水泥墙前徒劳哀鸣跳跃,许多已经死掉。为缓解这一生态危机,近日,水务部门出动人员用木板和草垫在防浪墙上铺设了二十几处“逃生通道”。他们还表示明年将对防浪墙坡面进行改造,以方便蟾蜍通行。

  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不过审视整个事件的前后,我们最大的收获倒不只是拯救了多少对人类有益的蟾蜍,而是有关人员在面对过失时表现出的可贵的觉醒意识和深刻的自我反思精神。就像一位负责人感慨的:以后再建类似工程时,在设计理念上一定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

  善哉斯言!长期以来,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和谐意识和生态大局观念。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得最多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随意改变生态面貌,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但把动植物逼上了绝境,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在这方面有许多教训。省内某县违反政策上马高排污企业,使周边地区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鱼虾绝迹,许多居民患上顽疾,群众不断上访,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来收拾烂摊子,落个得不偿失。扎龙湿地一向被我们引以为骄傲,然而多年来由于地方农民垦荒种地不断蚕食,使湿地中的地下水位下降,芦苇日渐退化,鸟类正在逐年减少,有关部门几次花费巨资引水都不见效果。去年大庆市一家单位为了发展旅游业,竟不顾法规在湿地边缘开掘沟渠,让原本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无数生动的事实已经证明,生物圈中生生相依,和谐共存,一旦破坏了这个平衡,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带负面效应。我省东部一个西瓜主产区,从前在瓜地旁有许多养蜂户放养蜜蜂,在春夏花期里,蜜蜂花间采蜜,同时也给花授粉,蜂农收获了蜜,瓜农增加了产量,各得其所;然而近些年这种协作关系已不复存在,农户大量喷散农药灭虫,蜂蝶也难逃劫难,养蜜蜂的没有了,瓜农只好进行人工授粉,田间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而且果菜的品质也大不如从前……急功近利,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品尝了苦果。

  不过也要看到,保持生态平衡,强化民众环保意识固然重要,但还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方面一些西方国家有着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上世纪中期,英国南部要修一条高速公路,在环保评估时发现,公路要穿过一个岩羚栖息地,对此环保部门予以了坚决地阻止,最后建设方只好修改设计图纸,绕道而行,为此预算增加了数十亿美元。但在我们身边,环保部门采取的类似生态干预行动还是太少了,把关不严、执法缺位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一些政府工程、重点项目,常常“一路绿灯,全力支持”,即使进行了环境评估,也都是马马虎虎,流于形式。如果当初在修设防浪墙时,能够认真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把沿岸蟾蜍迁徙的因素考虑进去,在施工设计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也许就不用再费那么大力气去改造了。而且,从最初防浪墙建设、蟾蜍回归受阻,到最后的部分脱险,我们都没有听到环保部门的声音,就让人不由得不担忧,换一个不负责任的部门,也许会对这数万只人类有益的生灵的悲鸣置若罔闻,一幕“河畔十里无蛙鸣”的生态悲剧就可能上演。也就真的应了一位市民的话:防了洪灾,却招来了虫灾。

  蟾蜍的声声悲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论搞城市建设,还是发展生产,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环境,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繁衍生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把这种变化与影响降到最低?龙江生态资源丰富,但我们过去已经挥霍了太多,制造了太多的不和谐,现在该是算细账儿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