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聚焦哈大齐工业走廊·定位篇:巨龙将舞哈大齐
2005-09-29 09:04: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9日电?题:聚焦哈大齐工业走廊?定位篇:巨龙将舞哈大齐

  舒展黑龙江的版图,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连接起来,哈大齐地带宛如一条狂舞的巨龙,跃然纸上。

  如今,这条巨龙真要狂舞起来。

  9月16日和17日,哈尔滨平房工业新区动力工业园区和大庆出口加工区分别举行开工建设仪式,全面拉开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建设的序幕,工业走廊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一年多的谋划和科学论证,在人们热烈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翻开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新篇章。外界普遍认为,两个开工仪式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步骤。

  发展强势区

  通过开发利用重度盐碱地,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产业优势和科教资源,着力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建设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区,成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

  近一时期,哈大齐工业走廊一词屡见媒体。热得发烫的哈大齐,展示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有关专家这样表述: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做出战略决策,沿我省中西部哈大齐地区,启动建设工业产业带,定名为哈大齐工业走廊。

  一个令人憧憬的名字,一个令黑龙江人自豪的字眼。在厚厚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中,哈大齐工业走廊逐渐明晰起来: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2004年,人口802.99万人,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21.04%%和4.67%%;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占全省的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37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倍,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三最”、“一丰富”使哈大齐工业走廊成为一块“宝地”。要将“宝地”发展成凝聚各方力量、吸引各方投资、经济快速发展的“磁力地带”,倾力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成为目前全省上下的重中之重。

  一时间,绵延280余公里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汇聚了经济界、投资商和广大媒体关注的目光。

  20世纪80年代,建设沿海经济特区战略,很快把边陲小镇———深圳奇迹般地变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战略,迅速使浦东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头堡”,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腾飞。

  世纪之交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热火潮天地进行着,大半个中国都动了起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二十一世纪,振兴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被视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今天,当东北三省的人们在振兴路上迅跑的时候,我省适时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意在以其挺起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脊梁。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大齐工业走廊之于黑龙江,则如当年深圳之于广州、浦东之于上海。

  哈大齐工业走廊,不仅为走廊沿线区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交通、科技和人才优势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区域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产业群也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谋划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使这一地带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高水平的发展台阶上。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定位是崭新的:通过开发利用重度盐碱地,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产业优势和科教资源,着力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建设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产业高地和经济密集区,成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先行区。

  目前,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指导思想已经十分清晰: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整合区域内资源,处理好走廊内外关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以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突出前瞻性和产业关联度,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哈大齐经济区建成新型工业化走廊。

  科学发展观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统领。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本届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它关注的不仅是今天经济的增长,更关注我们的未来。哈大齐工业走廊,擎起了黑龙江未来发展的历史重任。

  破解新思路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走廊内各市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大做强本地的“镇市之宝”、“镇区之宝”,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有经济学家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所谓重心区,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就像生命体的“心脏”一样;所谓增长极,是指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可以比作是机械运动中的“发动机”。

  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发挥“心脏”和“发动机”的作用,必然要走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新路。

  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明确“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走廊内各市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大做强本地的“镇市之宝”、“镇区之宝”,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用新体制新机制开发建设的原则。针对我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现实情况,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通过招商引资、开放开发,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走廊建设的主力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等方面放宽政策,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集中开发、滚动发展。工业走廊开发建设投资巨大,应采取小片启动、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滚动式开发。应优先建设核心产业区和重点项目,对项目集中摆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张,使先期产业带动后期产业,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上游产品带动下游产品,逐步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哈大齐地区重度盐碱地较多,生态脆弱,要坚持治理优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与相关联的产业共生耦合,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央、地方联手共建。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中直大企业共建共享、合作双赢,全力争取国家支持,结合大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积极争取中石油集团等企业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石化产业的支持。

  严格把关,依法用地。依据国家现行土地政策和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以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为基础,尽量少占农用地。

  坚持与推动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作为我省城市规模扩张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推动,在各自基础上发挥特色职能,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城区。

  建设新模式

  抓住国企改制和城市“退二进三”机遇,充分释放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内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重要的工业节点的能量,进行产业和项目延伸扩展,吸引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模式并非千篇一律。借鉴国内经验,灵活选择和创新哈大齐工业走廊开发建设模式,是这一隆起地带真正“隆起”的必由之路。

  统一规划,分区(园)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由省制定总体规划,走廊内各市负责园区详控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以充分发挥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依托现有开发区分别向肇东和安达延伸,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建设。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法人单位,以市场化方式使用政府启动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规划、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等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建设工业走廊。

  企业为主,分统结合。园区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道路、供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尤其是现代物流,由政府统筹规划,有条件的园区还可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入区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发建设。

  放大国企能量,优势扩张开发。抓住国企改制和城市“退二进三”机遇,充分释放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内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重要的工业节点的能量,进行产业和项目延伸扩展,吸引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

  包装整体品牌,联合招商开发。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整体概念统一包装,对外打一个品牌,统一组织推介,联合招商引资,分板块开发建设,提高招商的层次和效果。

  在美丽的哈、大、齐及周边城市中,四处悬挂着“抓住机遇,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标语。黑龙江人的内心深处再次燃烧起昂扬的自信。哈大齐工业走廊,黑土地的又一幅宏图巨制,由此拉开了火红的大幕。

  专家建言

  沈大经济带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严伟认为,我们要建设的是沈大经济带,而不是“沈大高速公路经济带”,更不是“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工业企业带”。沈大经济带和“沈大高速公路经济带”是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差别极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建起了大量企业,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调查,截至目前为止,沈大高速公路两侧摆放的企业已达200余家,并且还有扩张的趋势。有的当地政府不是从企业低耗高效的经济角度出发,而是热衷于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低价批地,甚至以无偿提供土地为代价,吸引企业在高速公路两侧建厂,用以展示其“政绩”和“形象”,似乎不在高速公路两侧摆几个企业就没有面子,没有政绩,而根本不考虑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调查分析表明,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摆放企业,有如下几点不利因素:一是占用了大量的宝贵农田;二是企业建设和运行成本过高;三是企业成线型布局,宽不过百余米,长则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工业垃圾、工业污水的处理成为问题;四是现有城市的发展受到削弱。因此,建议严格控制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兴建企业,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应组织土地和建设规划部门进行一次专门调查,全面评估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摆放企业的正反两方面效果。

  ??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国首台国产600MW优化机组实现连续运行300天。据悉,该发电机组已发电量206亿千瓦时,成为东北电网骨干机组。鲁明摄

??

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为湖南鲤鱼江电厂制造的30万千瓦汽轮机转子。郭俊峰 摄

齐齐哈尔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模具钢、冷轧辊生产基地。 邱成 摄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