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大庆粮食总产可达8.395亿公斤 比上年增6.205亿公斤
2005-10-13 14:31:43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大庆10月13日电 2005年,注定是个丰收年:老天格外眷顾这片大地,风调雨顺,降水量丰富又分配均匀;“两免一补”的农业扶持政策,黑龙江大庆市9812万元的粮食直补,如甘露一样洒进农民心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加上农业的高投入、高科技、高标准、高水平,想不丰收都难!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到46.79亿斤,比上年增加12.41亿斤,是近些年来增产最多的一年。

  高投入带来高产出

  今年,全市农业种植业总投资达9.3亿元,比去年增长9.4%,平均亩投入比去年增加9.8元;投入化肥23.1万自然吨,特别是农肥投入大量增加,平均亩施农肥2.4立方米,亩增施农肥0.4立方米,为近年来少有。

  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命脉,大庆市非常重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并把重点放在抗旱保收建设。

  今年是大庆市400万亩抗旱保收田工程正式启动的第一年,目前已建设完成了73万亩旱田喷灌及1万亩膜下滴灌,分别分布在22个乡镇、99个村,新打机电井1010眼,利用原有井1390眼。至此,全市农业节水灌溉累积投资7877万元,先后建成喷灌工程1484处,管灌工程1352处、微灌工程902处,控制灌溉面积72.12万亩。

  今夏,持续降雨对肇源农田造成一定威胁,然而,肇源人对此却一笑而过。原来,今年,是肇源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最大、效果最佳的一年。全县集中财力,投资1288万元,在浩德、大兴、头台、二站建设了12.2万亩抗旱保收田。同时,开工建设了一批排蓄水工程,新建的二站小河子排涝工程,及时有效地缓解了几次较大的降雨,古恰、薄荷台、茂兴、头台等12处蓄水池工程的建设,在今年除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助长粮食大丰收

  粮食要高产,全靠科技带。

  如果问,种田,农民最渴望的是什么?回答只有一个:农业生产新技术。

  今年,全市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3大项,69小项,示范项目11项,全市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达1742万亩次,其中,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0万亩,有机、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100万亩;甜瓜套种大豆技术15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500万亩;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96万亩;抗旱、节水、保苗综合技术482万亩;棚室生产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技术1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新品种1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20万亩;青贮饲料玉米高产栽培技术85万亩。同时,全市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

  今年,农业技术项目覆盖了全市所有村屯,达6.5万户,预计累计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达2.5亿公斤,预计可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3.2亿元。

  在肇州,“套种”技术已走进了全县的每一个农户家,其中,地膜甜瓜套种大豆技术运用最广、收益也最好。9月21日,在托古乡宜林村,种田能手唐守文带领记者来到他家的“瓜豆”套种地。这里,早已不见瓜秧,套种的大豆秧上,已挂满了串串饱满的豆荚。今年,唐守文选择了鑫飞甜瓜品种,采取育苗移栽覆膜栽培技术,套种了15亩地。仅甜瓜一项,就给他带来了1200多元的亩收入,剥开膨涨的豆荚,露出滚圆的黄豆,唐守文喜滋滋地说:“这样套种技术,瓜甜豆好品质高,一亩大豆能净赚近500元,这可是卖完瓜后偏得的呀!”

  今年,这个村共种了5000亩瓜豆,仅套种的黄豆一项,就增收200多万元。这种“套种”技术不仅在全县得到推广,就连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农业部门也都纷纷上门取经,其中,地膜甜瓜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飘洋过海”到了俄罗斯。

  为了让农业技术飞进千家万户,每个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县区农技推广中心,联合组织科技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每次,不同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到村屯、地头,现场传授技术。春耕前,在大同高台子镇,市农技推广中心与大同区农技推广中心联合,组织了7名专家授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黑穗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主要经济作物间套复种技术》,吸引100多名农民参加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农技推广系统共组织技术干部下乡220人次,办班598场,培训技术骨干1135人次,培训农民26.7万人次。

  科技示范园成农民天然课堂

  让农民接受新技术,最好的办法是“眼见为实”,于是,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最好的试验田。今年,全市开辟了70个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实行分类指导,统一规划,集中推进,使园区成为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的技术阵地,使之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典型带动作用。9月25日,在肇源镇四方山村的百亩试验田,记者看到,成熟的水稻为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装,饱满的稻穗迎风掀起阵阵涟漪。今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这里示范了5个、试验3个水稻新品种,亩产均在600公斤以上。推广中心副主任孙连臣告诉记者,试验田成了农民的活课堂,目前,已有上千名农民自发地到这里取经。现在,大多数稻农种松粳3号,虽然产量高,但耐盐碱性较弱。这次,试验田的对比,发现松粳7号、腾系小町两个品种,产量也在600公斤以上,而且米质好,抗逆性强。有了试验对比田,不用说,来年,一些稻农会抢着种这两个品种的水稻了。

  杜尔伯特县农业科技园区,今年投资180万元,新建了一个配肥厂,园区规划有试验园、示范园、中草药展示、青贮牧草展示、名特优蔬菜展示园区、果树栽培示范区、良种繁育等6个展示区。林甸农业科技园区120亩,共落实国家、省市和自拟项目12项,主要有万寿菊新品种对比,大豆种衣剂对比,肥料对比等试验、示范项目。

  标准化拽着产量跑

  今年,农业再掀标准化高潮,全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农业生产的关键。为扩大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市农委制订实施了标准化生产方案,并在市政府常委会上讨论通过。全市实施过程中,技术规程做到了任务落实到地块,生产操作规程到田间,技术承包人员到农户,规程到农户。今年的标准化建设,重点采取了标准化与规模化相结合、标准化与园区化相结合等措施,突出水稻、专用玉米、优质大豆、马铃薯、青贮玉米、瓜菜等六大作物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面积达100万亩,遍布全市41个乡镇、224个村、821个屯、7874户。

  本着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大庆市还实施了“十百千”工程,即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乡、100个标准化示范村、1000户标准化示范户,以此带动了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51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8%。

  今年,全市种植的44.7万亩水稻,有20万亩实行了标准化生产,有12个乡镇14043个农户加入到水稻标准化种植中。标准化生产,首选优良品种,应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改传统的手工密植为早育稀植,机械插秧机械收获。

  为了推进标准化生产,4月8日,大庆市在肇源召开了全市水稻育秧现场会;4月14日,在肇州召开了全市玉米标准化生产现场会;5月17日,在肇源召开了全市水稻机械插秧现场会。9月26日,林甸三合乡南岗村一片标准化稻田里,宫洪财家15亩系选一号早熟品种已经开始收割,老宫笑着介绍:标准化作业,每亩能省2公斤稻种,降了成本不说,还减少了病虫害,能增产10%到15%。

  订单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订单农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规定生产操作规程、标准和质量,农户按订单种植,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时,随行就市,优质优价,企业与农户双赢。更重要的是,订单农业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在肇源,占龙农业、草原兴发、北大荒米业、天源食品、太太香米业等龙头企业,纷纷向农户伸出合作之手,签订订单水稻20万亩、谷子5万亩、罐头原料5万亩、甜菜2万亩、白瓜子及万寿菊各5000亩,全县33亩定单农田成为企业“原料车间”,订单农业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0%。

  在林甸,围绕日月集团、碧港淀粉两大龙头企业原料需求,今年重点培育和推广了高油高蛋白大豆和马铃薯品种,订单面积达60万亩。

  在杜尔伯特,10余家引进的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流通。根据市场需求,依靠龙头企业,拉紧产业链条,全县重点发展了蔬菜、水稻、贡米、花米、芝麻等特色产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为土地插上翅膀

  今年,林甸四合乡新丰村,种田大户吴继方又乐得合不上嘴了,在他承包的1800亩地里,葵花、黑豆、芸豆、黄豆,啥来钱多,他种啥,而且,样样增产丰收。对吴继方来说,今年,20万多元的纯收入已经不是问题。31岁的小吴之所以敢包下这么多地种,全仗着满院的“活财神”———一台东方红1204,两台东方红802,4台小四轮,加上收割机、重耙机、播种机、悬耕机,全部家当超过了40万元。有了这些机械“撑腰”,他种田的胆子越来越大,收益也越来越多了。

  机械化,小家小户行不通,也行不起。明白了这个道理,农民把目光投向了农机合作社。在肇州托古乡宜林村,省农业开发肇州西林机械合作社的牌子不可小视,这里,国家投资股占25%,余下的75%股份由农民自发入股,村民入股每股27.6元,政府匹配100元。一些梦想早日走上机械化之路的农民,积极入股。目前,已有100多户村民入股,购进了2台东方红1002、一台纽荷兰胶轮车、一台挖沟机等。他们订购的扒苞米小型机械,每小时能扒3500公斤苞米。书记项友吉满怀信心地说:现在,机械合作社可大有发展,小家小户种地,机械重复作业,土地严重板结,机械化一次性连片作业,不仅解决了土地板结问题,还提高了种地水平,降低了种地成本。

  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宝”压在了机械化作业上,今年,全市新购进了大中型农机1070台,配套农具1850套,仅水稻插秧机就更新了165台。

  肇源薄荷台乡葫芦系村平川屯,种稻能手王井波告诉记者:过去种水稻,光插秧,最高时每亩人工费达到55元,而且,农忙季节,雇不到人是常有的事,在乡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他买了一台插秧机,种了125亩水稻,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插秧投入大,人手没保证的问题,仅此一项,125亩地就省下近2万元钱。王井波掐指算了算,笑了,很有信心地说:今年,省下来的钱再加上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种水稻纯收入就能达到5万元左右。今秋,金色的大地上,收获的农民笑开了颜。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