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7日电 “一场秋雨一场寒”,当秋雨夹带着阵阵凉意降落在深秋的哈尔滨时,冰城的气温也随之降到了零摄氏度左右。农民工就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为冰城的建设辛勤劳作着。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20余处工地,发现农民工们身着单衣,住在四面漏风的帐篷和简陋的工棚里。
13日,根据天气预报,当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摄氏度。傍晚,记者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附近的一处工地。在低矮的树丛中,几个排成一排的帐篷就是农民工的栖身之所。单薄的帐篷四面有明显的缝隙,帐篷窗口的布帘还不能完全关严,寒风直接从缝隙中灌入了帐篷。帐篷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记者感觉这里几乎和外面一样寒冷。农民工的床是用木板和铁架临时搭建的,上面还凌乱地散放着没有收拾起来的行李。记者随手摸了摸他们的被子:只有薄薄的一层,并且还能感觉到冰冷的潮气。在昏暗的灯光下,电饭锅、脸盆、破旧衣物散落在潮湿的地上。
记者在道外区富锦街的一处工地看到,农民工们住在工地旁边的一排简陋的工棚里,他们身上仍然穿着单薄的夏装。农民工小王告诉记者,他们从8月份就在这里施工,还有一个半月工期才能结束,他们并没有准备过冬的衣物。在这个20余平方米的工棚中,竟然挤进了22个人。“这样挤在一起,晚上还能暖和一些。”小王说。
记者在位于江北大学城哈尔滨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处工地上看到,这里的工棚是用白铁皮制成的。记者走进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工棚,一股霉味迎面扑来,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所有的床都是上下两层的板铺,工棚里一共住着二十几个人,床上零散地放着农民工们换下来的衣物,肮脏的铺盖胡乱堆起,屋内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农民工许某告诉记者,他家在肇东,今年6月起就在这里做小工。这个工程虽然干得很快,但是最早也得到11月份才能完工。许某说,现在江北很多工地上的条件都是这样,房子是临时搭建的,夏天热,冬天冷。虽然现在还没有到冬天,但是江北的楼少,风也大,大家干活的时候都穿着单衣,在寒风中被冻得直哆嗦。晚上睡觉时都不敢脱衣服,可到了后半夜还是要被冻醒。
记者在利民开发区临近学院路的一处工地看到,这里的工棚是用砖仓促砌起来的。来自安徽滁州的周师傅告诉记者,随着工程接近收尾,家在哈市附近的农民工基本上都已经回家,但像周师傅这样的南方人多数会瓦工,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工地最后一批撤离的。“等到墙弄好了后,拿到工钱了,我们也可以回家了。这里的天气干冷干冷的,比我们当初在家里时想象的还要差。晚上工棚里到处透风,经常被冻醒。”周师傅说,“工程完工后才给工钱,我们根本舍不得买衣服。”
14日19时许,记者在开发区黄河路上的一处建筑工地门前看到,一群农民工正在购买旧衣服。来自虎林市的小赵告诉记者,他们在这儿做力工已有四个多月了,眼看天气转冷了,工友们都选择就近买一些旧衣服来御寒,因为这样既不会误工,又可以省下不少钱。
家住辽宁的老李连给自己买件旧衣服都舍不得。他虽然只有43岁,但满头白发却让他看上去苍老得多。他的儿子正在上高三,每年都需要大笔的开销,仅仅靠家里每年种地所得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孩子筹到足够的学费,他每年都要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工地打工。因为没有什么技能,老李只能干体力活,每天他都要背着重达几十公斤的建筑材料走上十几公里的路。每天收工以后,老李都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即使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劳累,但为了孩子能有个好出路,可以不像自己这样“出大力”,老李感到付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