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18日电 据了解,发生“10·11”大火的地点哈尔滨道外区南三道街位于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内,该保护区是哈尔滨市两片保护街坊之一。在该风貌区重点保护地段内,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聚集地方,其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其中,南三道街沿街两侧共有建筑28栋,沿街建筑多为二、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多数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距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南二道街沿街两侧共有建筑39栋,二、三类保护建筑各一栋。
前几年,根据保护修缮规划,相关部门曾联手对道外南二、三道街沿街建筑立面及南二道街19号居民大院实施了抢救性修缮。但是因为沿街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年久失修,身处棚户区内,所以存在着严重火灾隐患。
据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和遗留问题,这些棚户区普遍耐火等级低,居民居住拥挤,生活条件差,有许多人家仍使用木柴作为燃料,违章占道搭建杂物间的情况十分严重,区域内以及周边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驶入,电气线路大多老化裸露,居民防火意识差,防灭火知识匮乏。这类地区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
规划专家:降低人口密度加强维修养护
那么如何保护好这些身处火灾重灾区里的保护建筑,消除或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些重火灾区的隐患呢?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
原哈尔滨市规划局局长、高级规划师张相汉很感触地说,这一事件可以说为我们敲了警钟。如何保护好棚户区里的保护建筑和保护区里的建筑,目前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当降低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像道外南二、南三这两条街,人口密度非常高,大约每平方公里4万人,安全隐患极大提高了。尤其对有特色的居民大院,必须严格保护,可以按19号大院为标准,将居民全部异地动迁,进行彻底修缮后,再销售住房;为降低修缮成本,也可以将居民暂时迁出,修缮后居民再全部或部分迁回。另一方面,则应当加强老建筑从内到外的维修养护。2001年,曾经对道外南二、三道街沿街建筑立面及南二道街19号居民大院实施了抢救性修缮。但是当时由于资金有限,仅对建筑外部进行了维修养护,整体修缮并不彻底。其内部安全设施等,都应当全面彻底地进行维修养护。
当然,降低人口密度、全面保护修缮,并不意味着将保护建筑保护街坊放进保险箱里。张相汉建议逐步改变现在建筑使用性质,变部分居住性质为商业性质。增加商市风貌保护区的商业行为,将该区域开辟为集地方小吃、土特产品、古玩字画等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传统商业服务区,切实做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消防部门:拆除违章建筑
针对目前的情况,消防部门提议,对这些棚户区、筒子楼及老式回字型住宅楼应进行全面排查整治,摸清底数,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同时对棚户区的私建滥建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建筑周边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保证消防车道人行通道的畅通。
对不能立即改造的筒子楼、老式回字型住宅楼,可采取一些土办法。如居民在家中利用水缸、水桶储水,满足扑救初期火灾的需要;二层以上居民家庭配备救生绳等逃生器材。加强居民消防知识的培训,提高居民防火意识,开展培训及演练,一旦发生初期火灾,达到“救早、救小、救及时”的效果。组织治理用火用电用气不安全隐患问题,重点检查和治理炉灶、烟道、电线、保险丝、照明灯具等用火用电设施,对私拉滥接的电气线路进行清理,对老化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
据悉,目前哈市有关部门正就棚户区里的保护建筑的安全问题进行商议讨论,有关的保护措施有望不久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