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0日电 北安市是典型的农业市县。全市农民18万,农民人均占有土地9亩,土地不宽敞。聪明的北安人找到了路子:抓劳动力转移。
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
搞培训三万农民工找到了岗位
在山东蓬莱,有一家塑钢厂,老板叫于广,是北安市杨家乡的农民。他1998年举家南迁,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创办了小厂。靠“滚雪球”式发展,现在资产有100多万元,工人200多,周边地区已经有了5个代销点。有50多“老乡儿”投奔他而来,每个人都烧包了。
当初,过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的农民,真让他们“拉出去溜一溜”,难。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书记、市长带头外出抓信息,找岗位,书记东莞一行,就签回了500个就业岗位。在北京、大连等地建了6个信息站,务工信息上了互联网,还成立了劳务信息超市。今年上半年,先后与北京、天津、上海、东莞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城市进行了劳务输出对接,3644人走出了市门,76人揣着护照走出了国门。
外面岗位不少,可农民没啥技术,急得“直转磨磨”。怎么办?培训。市里的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直没闲着,就连社区的按摩学校、电脑学校都成了培训基地,一期培训3000多人。赵光镇一下子拿出两万多元钱,委托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了67人,经过两个月的服装裁剪技术培训后,大连来人“连窝端”了。
现在在北安,外出打工已经成了“时尚”,有31000多人外出“淘金”。通北镇有个兴东村,一年之内有38户人家到了河北,当上了服装代理的小老板,都发了。二井镇自立村,常年在外打工的300多人,全村120多台“小四轮”,有一半是打工赚钱买的。主星乡有400多人到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打工,一年拿回3000多万元人民币。
政策优一万“街边”农民围城创收
拖家带口走不出去的,他们就地生金,靠“街边子”打起了城里人的主意。
北安城周边两万多“街边子”人,每年,近万人进城“划拉”钱,一年赚个四五千万没问题。
这笔钱,占“街边子”人收入的一半儿多。
城郊乡的长青村,围着城里人的餐桌儿,种起了黏玉米,还注册了品牌,引资60多万元建了冷冻厂,一年四季赚城里人的钱。
前几年,在北安城搓澡的大多是南方人。现在,十有八九是城郊乡农民。向前村的陶之林,爷仨在城里搓澡。有人问他,一个月能挣一千块吗?他说,挣一千我就不干这活儿了。
赵光、通北、石泉等小城镇加快建设,也吸引了不少“街边子”人。
赵光村,人均4亩地,为啥挺富?260户中有190多户在镇里搞个体,有的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北河村靠近乌裕尔河,有砂石。镇里搞建筑农民逮着了,近百台“小四轮”一突突,砂石送过去,“大白边儿”揣回家。
通北镇领导有自己的理论:不怕你发财,就怕你不来。去年末统计:一万多农民围城创收。通北村的王振喜,赶毛驴车拉脚拉出了一处“门市”,既搞农机加工,又搞修理。
北安让农民进城,门槛贼低。10条优惠政策,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一张居民身份证和场地证明,就能办个体营业执照。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入学一律不收议价,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卖自产农副产品的进城来,不收费,相关部门还主动来服务。
外包地再造一个北安
“劳动力转移,并不一定非得脱离土地”,北安人颇有见地。
当地土地少,咱外包地。
北安市周边有4个农场、7个林场、14个部队农场。那里土地多,人口少,让北安农民盯上了。各级政府更是不含糊,帮助协调贷款、联系良种、销售产品,还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农民们更有了靠山。
在石泉镇石远屯,提起外包地,村民们会自豪地说“俺们靠外包地,又包回来一个屯。”这个屯自有耕地3100多亩,可去年从邻近的农场和林场又包回了4200亩。
东胜乡东民村砖房特别多,大多是100平方米以上的。你要问钱从哪来,随便一问,新房户就会告诉你:“外包地挣的。”村民赵永贵过去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外包30亩地挣的钱,新砖房也盖起来了。这个村的村民,几乎家家到附近农场和林场包地。
北河村农民焦云鹏,自己家种了700多亩地,还不知足,又从部队农场包回1200多亩,办起了家庭机械化农场,光农机具就值50多万。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市农民在外包地大约包回了50万亩地,在转移出剩余劳动力的同时,等于再造了半个北安。
农民少了,土地多了,2004年末统计:全市在家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4亩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8元。
观点
市委书记宁云福:“劳务经济”正逐渐成为支撑北安市的“新经济”。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蓄存的巨大潜力,全市形成合力抓劳务输出,把劳务经济当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做产业来抓,旨在用两三年时间通过市场配置使劳务经济发展成为市域经济的骨干产业。
市长姜福: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引导、定向培训、有序输出、全程服务。利用多种形式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