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1日电 2003年底,北上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献策的国内著名经济学专家曾说:东北地区相对松散的“孤岛式”产业结构,已难适应振兴的需要。加强产业关联,打造产业集群,应成为东北振兴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此后两年间,哈尔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的原则,加强规划指导,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目前,哈尔滨市的汽车、机电、食品和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汽车产业
整车与零部件比肩发展
二百企业共“搭”哈飞车
2002年5月,本地第一款轿车———哈飞“赛马”下线了。面对那一辆辆白色、红色、银色的多功能车,哈飞人喜忧参半,因为车内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依赖进口。
今年春天,当哈飞人再推出首款三厢轿车“赛豹”时,当年的阴影已荡然无存。他们自豪地告诉记者,“赛豹”从发动机、仪表盘、可调式前照灯、制动器、安全气囊等关键部件到汽车钣金、坐椅、护板等内外部件及饰件,都是“哈尔滨制造”。
据市经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哈尔滨市汽车制造业以哈航集团为依托,按照总装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关系,加快了向平房区集聚的速度,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军工和地方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轻、微型系列汽车和微型发动机生产企业为龙头,以客车、改装车、农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基础,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汽车工业体系。
市统计局数字显示,2004年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7.4%。哈航集团的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大关,在全国汽车行业中产销量排第六位,在全国主要微型汽车生产企业中产销排量位居第二位;微型汽车发动机继续占据霸主地位,除了为哈航汽车配套外,还进入了昌河、汉江、佳宝、东南汽车等主机生产企业的配套体系,市场占有率达37.03%。今年1至9月,全市汽车工业实现增加值已突破30亿元。
整车生产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哈尔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迅速成长壮大。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成立3年来,先后有韩国万都、日本三菱、加拿大嘉皓、台湾东阳等国内外41户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园区,生产底盘传动系列、电器系列、车身内饰及通用件等五大类数千种零部件产品。目前,哈飞汽车的配套企业共有505户,本市为其配套的企业有253家,配套额36亿多元,占哈飞汽车配套的比例近50%。风华科技生产的汽车仪表、哈工大固泰电子生产的汽车喇叭、志阳集团生产的发动机点火线圈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叫响全国,固泰电子还以A级供应商的身份进入了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采购平台。集群发展,使哈尔滨市的汽车产业出现了整车与零部件比肩发展的可喜形势。
食品产业
千余企业做大食品“蛋糕”
增速一跃超过汽车产业
在市场、投资以及企业改制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哈尔滨食品工业近两年发展迅猛,2004年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快的发展速度,实现工业增加值53.1亿元,不仅在总量上超过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6.8%的增幅也远远高于汽车工业7.4%和医药5.3%的增速。今年以来,食品工业增势不减,1至9月实现工业增加值43.4亿元,同比增长24.3%。
天时、地利、人和,使哈尔滨的食品“蛋糕”迅速做大。
以哈尔滨为集聚地的乳业正成为拉动食品工业快跑的主力军。随着双城雀巢、完达山乳业、黑乳集团等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全市奶牛存栏数突破20万头,牛奶产量达60万吨,日处理鲜奶总能力达到了4000吨。双城“大玉米”、“大奶牛”、“大乳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正起着示范效应。
以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为骨干的啤酒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归至世界啤酒巨头AB公司门下,不仅使百年哈啤的国际认知度大大提升,也使全市啤酒产业跃上了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新平台。
哈尔滨大众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苏雨润集团重组,哈工大集团整合“龙丹”、“金星”两大中国名牌,使哈尔滨市的传统食品工业重现生机。目前,仅开发区就有食品企业14户,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上好佳薯片、北大荒米业、可口可乐、美康、统一、康师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额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2004年,哈开发区食品全行业实现产值跃过百亿元大关。
目前除了杭州娃哈哈、山东金锣集团在哈尔滨市的投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外,大众集团将投资6亿元启动年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肉制品2万吨的畜产品深加工项目,龙丹集团、九三油脂也将分别投资10多亿元上马鲜奶处理和大豆深加工等项目的前期筹建工作已全面展开。哈尔滨市以乳制品加工、啤酒制造、大豆加工为优势的食品产业正迈向规模化、集群化。
机械产业:
订单牵出“燕阵效应”
“动力之乡”尽显商机
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在重化工经济的牵引下,哈尔滨市机械行业结束了多年的徘徊期,特别是发电设备这一强势板块集群效应凸显。
2004年,龙头企业哈电站集团主机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188.1%,利润总额1.4亿元,实现了产品产量突破1000万千瓦、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在“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哈电站集团去年位居302位,今年又一路飙升至112位,位次前移了87位。
雪片般飞来的订单,牵出了“燕阵效应”。从2004年起,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外委加工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依靠外省企业配套向本地企业转移。去年仅1至8月,本地企业就承揽了三大动力厂配套产品30多亿元,而2003年全年仅4亿元。目前,全市为三大动力主机厂配套的企业有200户,配套的产品主要有自动化控制产品、大型铸锻件、大件加工、中小件的机械加工及电站主机的辅机产品等五大部分。
就近配套,大大缩短了哈电的供货周期;就近把关,也保证了供货质量。如今,哈电站集团已撑起国内水电的“半壁江山”和火电的“三分天下”,产品遍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对外出口最多的发电机制造企业。
记者在市经委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动主机与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哈尔滨市目前正在启动开发区机电工业配套基地项目,目前已初步规划19家企业在这里投资建设配套项目,其中12个项目已完成建厂选址和开工前期准备。
医药产业:
“龙头”牵动“两翼”
小巨人竞相崛起
曾经,哈尔滨因大江南北无处不在的哈药广告而被国人称作“广告砸出来的药都”。
进入“十五”,哈尔滨医药产业逐渐回归到了医药业本身的游戏规则中———加大培育力度,注重研发,以新药取胜。目前全市医药产业无论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还是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总量和资产均占全省医药产业的70%—80%以上。
据统计,哈尔滨市“十五”前4年对医药工业累计投资41.2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5倍。全市已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开发区医药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为侧翼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新格局。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6.4亿元,比2000年增长97.4%。龙头企业哈药集团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11亿元,营业收入73亿元,利税9.27亿元,产销量居全国第二位,头孢类抗生素及其制剂居全国第一位。今年1至9月,全市医药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6.8%。
在哈平路集中区的医药园区,已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哈三精艾富西药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以生产西药制剂、中成药、生物工程制药等系列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医药产业群体。2004年,医药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58.3%,预计2005年产值可达35亿元。
在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的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拥有圣泰、济仁、儿童、益衡等26户骨干民营医药企业,他们全部按GMP标准建设,总投资达14.53亿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目前,各企业已生产或将要生产的产品几乎全是高科技含量的国家“准”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