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21日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尽快做好我省对俄沿边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日,在省政协召开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各抒己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畅谈了体会,交流了思想,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制定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委员们认为,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方向,建设无污染绿色农业是我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建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道路。他们建议,优先开展优质主要农作物,高产新品种选育和现代化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加快开展畜禽良种培育、繁殖和科学饲养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产品加工的研究;加强森林恢复与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他们还建议,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中,应将“三农”建设问题单独立题,进行规划。加大、加快对“三农”建设的投入,使农村尽早实现城镇化,农业尽早实现工作化,农村人口尽早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有计划地搞好农村人口分流、劳动力转移,合理的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近年来,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以及长远利益等方面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和深重的代价。委员们认为,必须着眼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是以GDP为中心,发展经济也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方面简单的增长,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发展。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问题,委员们认为,目前,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都为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现在重要的是操作层面的事,前几年,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主要强调调动企业自发改革的积极性,现在则应该强调政府的积极运作了,能搞活的千方百计的搞活,按市场规律无法搞活的也要下决心放弃,努力开辟死而后生之路。
委员们认为,影响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不是在思想认识上,而是在工作力度上,不是在工作部署上,而是在工作落实上,不是在政策法规上,而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上,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大可不必再考虑出台什么新政策,而是应该抓落实,立足于创造适合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土壤。
近期,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升温,黑龙江省对俄沿边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随之而来。委员们建议,结合我省产业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对现有的25个口岸在分工合作、规模分类、枢纽作用等方面进行重新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并协调一致,尽量避免功能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