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土正在向贫瘠转化 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到底难在何处?
2005-10-24 09:38: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0月24日电 黑土耕地质量下降,是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从理论上讲,遏制耕地质量下降的方法手段早已有之。而实际上,黑土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记者在采访中体会到,遏制耕地质量下降有“三难”,“三难”不克服,耕地质量下降问题难以解决。

  农民习惯难改变

  联产承包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但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产习惯。

  过度依赖化肥,不施甚至放弃有机肥(农家肥)。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黑龙江省化肥应用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10年间化肥应用总量只有3827吨(标准肥),年均为283吨。1981年全省化肥用量为284万吨,2000年增加到470万吨。全省化肥亩施用量由60年代的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0公斤。这个施肥量虽然不算高,但由于农民不施甚至放弃有机肥,其后果是化肥大量浪费(约40%),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小农机作业,轮耕作业几近消失。为追求公平,联产承包时各地将不同地块的耕地按农户平均分摊,这种条块分割制约了大农机作业,为小农机普及打开了方便之门。其结果是,耕层逐渐变浅,平均低于正常标准10厘米(由28厘米下降到12厘米)。由于以“深松、浅耕、免耕”为代表的轮作方式急剧减少,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又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流失面积40%以上)。

  科研成果难推广

  为遏制黑土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多方面的试验研究。省农科院自从“六五”以来,在黑土培肥、综合改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奖励。

  但科技成果推广难,却让省农科院的许多成果束之高阁。最典型的,该院与某县合作落实坡岗地水土流失项目,因为这个县农技推广中心开不出工资没有人员配合而中止。

  目前,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部门大多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地步,乡级农技推广大多名存实亡。体制上的波动压抑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资金方面的不足又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个层面上的人员没有积极性,农技科研成果的落实必然大打折扣。

  作为最终受益者———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起决定作用。大部分费钱(农户部分投入)的成果转化他们不接受,大部分费事的成果转化同样不愿意接受。而遏制、改善耕地质量下降的方式方法,没有一样不是费事、费钱、费力的,其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

  农业政策难入土

  各级政府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努力多年成效甚微,有人把问题归结为现行土地承包制度———耕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表面上看,耕地质量下降是由于耕地条块分割及农民投入不足等原因,其实质则是农民从来没有把土地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加以保护。承包制延长多少年,其性质永远都是承包经营。

  一位乡长对记者说,出租房屋不但要明确租金而且还要对承租人约法三章,比如不能损坏房屋等等,而农民承包土地从来都没有明确农民对土地承担什么义务,对农民所进行的掠夺性农业生产向来束手无策。他直言,我们出台了许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针对耕地这个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却没有一个政策措施切实可行,达到藏粮于土。

  政策不能直接作用于土地,土地就无法保持永恒的生产力。一位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人士称,要重新审视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比如:在土地私有和连片作业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如干脆由国家出资每三年将耕地深耕一次,对土地实行保健投入,远比到土地无法耕种时再抢救省钱省力。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