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24日电 作为公用事业,供热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元竞争格局,企业成了经济效益的主体,价格体制不合理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维修资金压缩等“连锁反应”,受损的是老百姓。因此,价格机制的建立和监管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关专家表示,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公用事业必须建立价格形成机制。所谓价格形成机制,就是与市场接轨的价格机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供热行业,热价的制定都有一个参考公式,价格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综合考虑各种变动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有一个相对衡定的调整系数,热价可以涨,也可以跌。由于物价指数是公开的,消费者对热价的变化也就心中有数,而供热企业自身也能真正体会到杠杆效应带来的好处。
专家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政府科学的监管思维并未形成,价格定价机制也不科学和成熟,市场准入机制并未体现公开、公平和竞争。专家指出,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技术上并不难。公用事业已形成多家竞争局面,社会平均成本能够很容易测算,这是市场化价格机制的先决条件;我省已制定了供热管理新条例,作为与之配套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也就有了法律依据。
对于监管的呼吁,百姓和企业都有强烈的需求,但仔细分析,二者目的并不一样:百姓要求监管的是及时合理公平的价格,而企业的要求除价格合理外,更有限制别的企业进入的动机,以抬高门槛减少行业进入者,减少竞争,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
那么,政府的科学监管何时能到位?供热价格公平公开透明之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