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24日电 9月28日,记者来到南岔经济综合开发公司,见到一番热闹的景象,在公司冷库,堆积如山的玉米堆前,到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有的在剥玉米,有的在给玉米切尖,蒸汽车间前运送玉米的小车排成一条长龙,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据公司党总支书记程春光介绍,公司自从转型之后,产值逐年递增,去年实现年产值800万元,今年公司预计实现年产值800万元,力争1000万元,公司上半年已实现产值450万元。
南岔经济综合开发公司前身是南岔贮木场,转制前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以贮木生产为主的基层林业生产单位。2000年10月南岔贮木场开始实施企业转制,经济转型,由原来的局直属生产单位,转变为面向市场完全独立的经济综合开发公司。2000年以来,公司根据周边建筑市场升温的实际,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建水电分公司为核心,面向市场捕捉商机,先后开发了沙石开采业和公路桥涵建筑业,几年来累计生产销售沙石15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25万元,承揽金南公路、桃南公路和南岔区通往迎春乡狩猎村通村路等筑路工程21.4公里,修建桥涵76座,实现产值1235万元,累计安置职工143人,职工月人均收入达到500元以上。为了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在培训机械技术人才,加强设备保养保修的基础上,推出了机械设备租赁业务,实现了机械设备与技术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并为将来企业路桥建筑项目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绿色食品保鲜业上,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依托林区绿色食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保鲜冷冻项目。2001年投资7万元把原有库房改建为一座小冷库,进行粘玉米、茄子、油豆角、山野菜等绿色食品速冻保鲜试验生产,投入市场后,当年就创产值5.3万元。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且前景看好。2002年又集资47万元建成了贮存量达到400吨的冷库,2004年公司合资兴建存储量1500吨大型冷库和储存量3000吨保鲜库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新增冷藏库面积240平方米,新增建100平方米降温间,原保鲜360平方米生产罩棚已完工,新购蒸汽锅炉安装完毕,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2005年年初公司与六大基地佳铁榆林农副业基地、乌云镇东南村、振兴村、带岭区全兴村、朗乡区胜利村、松青村(南贮农副业基地)87户种植户签订种植粘玉米合同2032亩。公司为了使基地种植户种植的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特聘2名农业专业技术员在种植过程中全程跟踪指导,同时为了解决种植户资金不足的客观实际,提前预付前期启动资金50元/亩。并统一为种植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膜。在签订合同的当天,将资金、物资一并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为种植户解除了后顾之忧。定单农业的实施,带动了周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初步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公司在严把质量关的情况下,冷库每年可消化粘玉米500万穗,今年周边农民仅种植粘玉米一项每亩可增收230元。
在产品销售上,建立市场化反应机制,先后成立了项目攻关组、信息联络组、市场开发组。一方面,始终坚持了“眼睛盯着市场看,产品围着市场转”做到科学预测,以销定产。另一方面,组织精明强干的市场营销队伍,在巩固周边市场的基础上,采取鼓励营销等分配办法,使用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深入到省内各大城市及南方各省市进行营销活动。同时,通过网上销售、参展参会等形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了市场份额。到目前,公司生产的“绿琛”牌冷冻保鲜产品,已销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下步将向江浙、川粤等及国外市场拓展。
经济转型使南岔经济综合开发公司成为南岔区发展非林接续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道路桥涵建筑业、绿色食品保鲜业、农业综合立体开发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化经济发展格局。并先后开发了日光温室高效农业、砂石生产业、房产开发业、公园旅游业、养老院社会福利业、公路桥涵建筑业、速冻保鲜食品加工业、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等一系列非林替代新产业,改制后累计实现产值3200万元,是改制前4年的9.8倍。职工年人均收入已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6320多元,是改制前3.16倍。公司开发的“绿琛”牌系列速冻产品已被国家评为消费者放心产品,2004年公司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总工会等4家联合评为省级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