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电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保‘三赢’的重要途径。”抚远县坚持这一理念,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渔业、城市、工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渔业。抚远是“中国鲟鳇鱼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繁育养殖车间。近年来,这个县通过孵化出售鲟鳇鱼卵,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巨大利益的背后却凸显资源消耗的矛盾。统计显示,1999―2002年,抚远出售鱼卵收入近8000万元,可是用于实验和人工孵化的雌性鲟鳇鱼亲鱼却达到835尾,平均每年消耗200多尾,杀鱼取卵使雌性成熟鲟鳇鱼数量减少1/3。这种高产出、高消耗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用不上50年将出现无卵可采的局面。“不能再让这种‘吃自然的饭、砸子孙的碗’的做法继续下去。”抚远全力攻关活体取卵技术。2003年5月16日,在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的鲟鳇鱼“产房”内传出喜讯:一条体重16公斤的雌性史氏鲟在取出2.5公斤鱼卵后,“母子”平安,全国首例活体取卵试验获得成功。活体取卵的亲鱼2年后可再次取卵,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据统计,从杀鱼取卵到活体取卵,拯救鲟鳇鱼近千尾,节约资金1200多万元,抚远尝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甜头。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碧水环绕、青山吐翠、城在山中、人在画中,好一个和谐宜人的生态园林城”,这是外地人对抚远的评价。这几年,在加快发展过程中,这个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他们一方面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着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减少了由于重复建设出现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城市节煤、节电、节水、节油和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四节一降”活动,清洁生产、清洁环境,努力把城市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如今,在抚远使用环保节能电器、环保家居装饰和排量小的汽车已经成为新时尚。自2001年以来,他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年年有投入,年年有变化。他们精心打造“蓝天”、“碧水”、“绿地”,实施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硬化、亮化“六化”标准,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大批投资者慕名前来落户。抚远的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生态农业。近年来,抚远大力倡导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改善资源利用方式,构建起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系统。今年,海青、鸭南和抓吉3个水稻乡发展“稻鸭共作”1500亩。这种种养合一的新技术,不仅能节约肥料,还可使稻田除虫、防病,饲养的鸭子出栏快、肉质好,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3条“稻鸭共作”农业循环经济链,可使农民增收20多万元。“乌苏里江水天际流,流到我的田里头;不淌白不淌,不流白不流。”这是海青灌区农民以前对水资源的认识。如今,干部群众这样说:“乌苏里江水贵如油,节约用水尝甜头;国家资源莫浪费,降低投入保丰收。”观念变了,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工作,灌区节水率平均提高15%,水费平均降低30%。
抚远还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构建了大豆、水稻、畜产品等五大生态化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他们全力构建乡村循环经济模式。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还田施肥。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鱼的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的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就是这种反复循环、对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让抚远农业一年赚了5000多万元。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抚远获得了丰厚回报,今年创造经济效益近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