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5日电 坐在返乡的长途汽车上,周桂琴抚着仍隐隐作痛的伤臂,惟有轻声叹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周桂琴宁愿做一名农妇在家里侍弄庄稼、喂猪养鸡,这样,她就不会在这座城市受伤,也不会为索取赔偿而奔波一年。
今年38岁的周桂琴是巴彦县农民,两年前来到哈尔滨当了一名家政嫂。今年5月的一天,她在一户人家擦油烟机时不慎踩翻凳子,摔断了胳膊。事后家政公司和雇主都不想承担责任。在诉诸法律经过近半年的抗争,最终才讨回了差强人意的补偿款。出院后,心力交瘁的她决定回家。
周桂琴事例不是个案。随着家政市场的扩大,行业规模化进程中暴露出了职业化道路上法律规范、自身发展等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
无序操作影响家政服务职业前景
如今在城市中,想找一名家政服务员很容易,仅仅在哈市网通公司的114查号台上就有60多个家政公司登了记。而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哈市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务人员约10万人左右。
“家政公司太多了,哪家好,哪家坏很难分清,实在让人不放心!”记者从“市妇联家政”等几家大的家政公司采访时了解到,目前,一些星级服务员价格贵却供不应求,而另一些却是“吃不饱”。一热一冷,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信任危机,行业内的违规经营、无序竞争也加剧了这种两极分化。
在哈市南岗区比乐街上,分布着三十几家家政服务机构。但是门牌上并非家政公司,大多为“房屋中介所”。记者随意走进一家,老板介绍说,房屋中介是主业,家政服务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在工商局注册过的。在工商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一栏中,果然看到“家政服务”被列为其中的一项。
在黑山街街口,有几位中年妇女正举着“家务”招牌在揽活儿,并向过往行人散发业务联系名片。交谈中得知,几位都做了五六年家政业务,之所以选择在街口“戳大岗”,主要是因为“一些家政公司中介费收得太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家政游击队”在哈市为数不少。“几张桌子、一块黑板、一部电话、一块招牌”的小作坊经营模式占有很大的一部分。
正常来说,家政公司应对挂在名下的所有服务员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业务技能、安全常识及从业操守,而实际上,只有少数成规模的公司能做到这一点,绝大多数的家政中介管理则非常松散混乱,只顾收取佣金,因而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如故意“磨洋工”、擅自离岗现象,有的领无关人员到雇主家中,有的甚至偷拿雇主钱物,引发刑事案件。
此外,为了抢活儿,一些公司大打价格战,搞虚假宣传。比如目前正规公司的计时工多为6元/小时,一些小公司把价定为5元/小时,4.5元/小时,之后在服务上偷工减料……这些不尊重客户、缺乏诚信的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家政市场,影响了行业形象。
提及这些,哈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景平忧心忡忡。她说,哈市家政服务业在经历了数量扩张阶段之后,消费者对家政服务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所以现在应该是提高服务质量,打品牌、树形象的时候了。不过由于行业门槛儿太低,监管缺失,导致从业实体过多过滥,已经给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法律关系定位不明引发纠纷不断
不久前,哈市计时工王某在为一家单位擦玻璃时,不慎从四楼坠下摔成重伤,在救治期间,家政公司和用工单位因为医疗费和赔偿费用等方面互相推诿。家政公司认为,事故发生在用工单位,因此应由对方负担;而用工单位则坚称,他们是直接找的家政公司,与这名计时工既无合同关系,又无劳务关系,王某受伤是由于家政公司对雇员管理不力以及自己不小心造成的。目前双方仍争执不下。
对此,法律人士指出,目前,家政服务业尚缺乏有效和规范的管理机制,用户和家政服务员之间缺少规范的劳动合同的约束,雇佣双方现有的劳动合同形式也还没有纳入到受法律保护的合同范畴。家政服务员的从业经历与被劳动部门正式认可的工龄之间还不搭界。家政服务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也还无从谈起。这些都是由于家政公司、服务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缺少明确的法律定位,才使得纠纷久拖不决,家政服务员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也暴露了当前家政服务行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空白点。
在前面这起受伤事件中,如果家政公司与服务员签过了劳动合同,或是给她们上了第三责任险,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而事实上,目前哈市几乎所有的家政企业都仅停留在提供中介服务阶段,还称不上真正的“公司”。家政服务员只是挂靠在“公司”名下,填张表,留个名,有活儿就来,没活儿就走。公司很少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更谈不上在员工的社保福利方面有所投入。
还有一些计时工反映,在劳动中经常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如有的被雇主无端苛扣工钱,骚扰甚至人身伤害。而每当这些情况发生时,她们不知道找谁来主持公道。
哈市妇女培训中心家政部负责人李贞平介绍,家政服务员流动性大,人员构成成分复杂,因为大都签临时合同,无法提供稳定的福利保障,只是要求服务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保险费用50元,第一年由服务员自己支付,第二年由中心承担。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许多公司都有类似规定,但真正落实到位的却很少,有些是因为公司不愿破费,有的则是由于服务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认为“没有必要花这份钱”。
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显示,家政企业不与所属的服务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却无力改变的现象。小公司如此,大公司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黑龙江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到所在地的统筹地区工务保险经办机构,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农民工不用自己缴费。但这部分农民工当中,也并未提及非全日制的家政服务员。而现有的一些保险条例由于费用过高、险种单一等,对家政业缺乏适用性。一位家政公司负责人抱怨:佣金低薄让我们有心无力。
家政企业与服务员之间不确定的关系,大大影响了行业队伍的稳定。许多公司抱怨招不上人,特别是节假日,一些地方会出现严重的用工荒。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十分必要
国内许多大城市已经在开始采取各种办法管理规范家政业。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家庭服务行业标准。今年8月1日,上海市也实施了国内第一部家政中介地方标准法规———《家政中介和实体服务规范》,同时对家政服务员的工作时间和收费细则做了详细规定。与此同时,该市还出台了一项专对外来家政务工人员的“家政服务综合保险”,保费由雇主和保姆协商承担。考虑到家政服务人员流动性强的实际,实行“一次投保、全年有效”原则。
有关专家指出,要实现家政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小打小闹、得过且过的经营思路,尽快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其中主要就是解决从业者职业保障问题,尽可能按《劳动法》规定给从业者以员工待遇,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去招聘员工,培养员工,打造“职业家庭服务员”。这样不但为员工了却后顾之忧,给他们一种归属感,稳定了队伍,也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赢得公众认同。
然而哈尔滨乃至全省,尽管家政服务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亟待整合提升的发展关键时期,但目前还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而由于政府调控不力、行业协会缺位,公司之间,仍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一些由妇联、共青团组办的家政机构还属于“半公益”性质,体制局限性使他们难有大的突破。
其实,家政行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尤其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尽快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解决纠纷,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淘汰不良实体,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及时制订或修改有关法规条例,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有实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向公司化转型,不断发展壮大,拉动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