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如杜鹃啼血 似春蚕吐丝—写在环卫工人节之际
2005-10-26 09:43:27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徐根春 李豁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6日电 今天是黑龙江省第九届、齐齐哈尔市第十六届环卫工人节,在喜庆的日子里,回首城市环境的巨变,人人都会有许多铭刻在心的回忆和感叹。

  对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环卫工人来说,尽管他们的待遇很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原始,但是他们出于对家乡的爱,对环卫事业的执著追求,硬是让日产800吨生活垃圾的鹤城,达到了日产日清的管理水平。

  走在街路,迈进社区,人们时时都能看到身穿黄马甲的环卫工人勤劳的身影。在车辆飞驰的马路,在居民密集的社区,在随意倾倒、车辆遗撒的现场,只要存在有碍环境的垃圾,就有这些忙碌的黄马甲。因此他们被市民尊称为——城市的美容师。

  (一)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些身居他乡的鹤城人每每踏上家乡的土地,便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许多感慨,这是齐齐哈尔吗?不说楼高了,路宽了,就是这份透亮的干净,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家乡的变化让人惊喜,让人佩服。

  的确如此,无论你是到扎龙旅游、明月岛观光,还是到商业区购物、小区访友,你所到之处一路陪伴你的是清洁,感受到的是舒爽的心情,赞不绝口的是鹤城大都市的风貌。

  成绩的取得,源于市政府创建生态市、园林城的决心,经营城市等一系列理念的形成。通过3年多时间的改革和探索,市城管局、市环卫处依据市委提出的“要高标准改善环境,硬环境建设省内最好,软环境国内一流”工作目标,他们率领全市3019名环卫职工树立“大城管、大环卫”意识,适时开展了由中心城区主要街路向小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的管理方法,做到了城乡一体化,垃圾日产日清的管理标准。同时,在市环卫处的组织协调下,各县、区的环卫部门也纷纷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想事、干事、干成事。

  富裕县在环卫管理中提升标准,确定了“四个重点”;甘南县建立了“政府调控、群众参与、专业管理、依法治理”四位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克山县以城区道路为经纬,以社区区域为网格,以社区和环卫专业队伍为依托,实施起“城镇社区容貌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建华区环卫处在“打牢冬管工作基础,杜绝春季生活垃圾脏源”上下功夫;龙沙区、铁锋区环卫处,针对春季塑料袋等飘浮物挂树的特点,成立了竹杆队,加强日常巡逻管理。这些都说明树立了“大环卫”意识后,各环卫部门的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已从传统的环境保洁,提升到保环境、保优美上来。可以说,在全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向精细、精美的标准过度中,市环卫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行业龙头作用。

  据了解,中心城区现有清扫总面积1624万平方米,环卫职工3019人,共有清扫、清运车辆126辆。由于这些车辆和人员整日在车辆飞驰的街路上作业,因此每年都有环卫工人被车辆撞伤的事故发生。据统计,仅去年5月至今年6月,环卫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就有32起,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为保证环卫工人的身心健康,经市环卫处的积极争取,由市政府分别拨款13.8万元和10万元,为126辆环卫作业车和3019名环卫工人投保了意外伤害险。

  自2004年起,市环卫处除适时组织成立环卫协会,定期进行环卫技能和经验交流外,还在行业内部先后分期分批组织44名劳动模范、先进职工代表赴大连、上海、南京等13座城市参观学习,使这些业务骨干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把其他省市环卫的好做法带了回来,为鹤城市容整洁、清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二)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以我心灵美,创造市容美。鹤城的环卫工人不仅工作勤奋,还有一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心。

  近年来,鹤城的巨变有目共睹,仅新拓宽改造升级的道路就有几十条,无形中增加的清扫面积就多达180万平方米,活多了,但保洁人员和经费却没有增加。据环卫部门测算,按现有环卫工人计算,需人均承担约7000平方米的清扫保洁面积。

  就是在这种人缺钱少的困境下,全市2000多名一线环卫工人楞是没有“掉链子”,无论是迎接绿博会,还是冬季铲雪日常保洁,市容环境始终保持在高标准的状态下运行。环卫工人的过硬作风不仅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就连普通市民也对环卫工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德深表钦佩。

  去年冬季齐市降雪频繁,为保证主要街路的冰雪尽快铲运出城,负责中心城区各主要街路清扫保洁的环卫工人,承担起了清冰雪的任务。经车辆碾压后的道路积雪,一锹下去只铲下一个小坑,加之天气寒冷。但即使这样艰苦,一线环卫工人克服困难一铲就是一天,有时突击清运直到晚上10点才能收工。超负荷、超强度的作业,大部分工人的手肿了,脚冻伤了,有100多名临时工累得干脆不来了。在当时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敬的环卫工人依靠顽强的毅力、过硬的作风,全凭一锹一铲的清理,顶住了10余场降雪的考验,维护了城市的清洁,保证了街路的畅通。

  于3年前拓宽改造后的新立街,由于沿街两侧的几十个巷道口高于街路,加之巷道又是土路,年年每逢雨季,这些巷道就像黄河壶口瀑布一样,雨水伴着泥沙全都流淌到马路上。每场急雨过后,环卫工人都要用手推车推出30多车泥沙。

  冬季是环卫工作最难开展,也是最易出现冰包、冰圈的季节。在中心城区一些新拓宽升级的道路,如新立街、南浦路、曙光大街、建设大街北段以及新江路,是冬季环卫工人最头痛的街路。在这些街路两侧多数都是未经开发改造的平房,由于没有下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和沿街小饭店,便将脏水和垃圾一股脑儿地向街路两侧的雨水井上倾倒。环卫工人为保持街路的清洁有序,防止脏水流向街路,只好将雨水井周边用砖头和炉灰围起。但是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雨水井结冰冻死,但是居民和饭店业主不管这些,为了一己之便,仍然不顾一切地倾倒,致使冰圈越围越大,个别地段已影响了道路行车和行人通行。

  去年冬季建华区的新江路和建设大街北段建设路小学门前,有两处雨水井冻住后,环卫工人为不让污水流向街路,他们每天不停地清淘冰圈内污水垃圾,最多时一天清淘40余桶。对此,一些居民和饭店业主还理直气壮,“不往这儿倒往哪倒?”

  可以说,环卫工人的奉献时时都会出现在你的身旁和眼前。企业和门市的庆典、开业,主人会毫不吝啬地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助兴,然而喜庆过后留下的却是满地飘飞的垃圾,是环卫工人默默地将脏乱扫起。秋菜上市的季节,谁家不买几斤秋菜,农民扔下一堆菜帮、大妈撸掉几把菜叶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就是这一扔一掉日增垃圾就是400吨,都需环卫工人一一扫起……

  (三)

  环境卫生管理这一行业没有假日,不能间断,环卫工人一年365天每天都在重复着清扫、保洁的工作。然而,这座城市却在美容师的巧手梳理下、老调重弹中日渐清洁俏丽。但是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休息环境却不见改观。

  终日与垃圾为伍,工资310元,一件马甲穿四季。这就是齐市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这一状况远的不比,就是在省内也是排在最后。由于工资待遇低,环卫行业招工就成了难题,青壮年招不到,中年人嫌工资低不愿干。来应聘者多数是智商低下、身有残疾和年龄偏大的人员,个别县区甚至有80岁的老人在顶岗作业。这就决定了队伍人员身体无保障,出勤无保障,在10月上旬正阳环卫站,一位60多岁的环卫工人因突发疾病死在了清扫路段上。

  在新时期高标准作业的现在,环卫工人早5时开始晨清扫,晚9时结束保洁,包括作业质量和时间等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对环卫工人有无休息室、早、午如何解决热饭问题、遇风雨天气怎么躲避,却无任何设施、地点和安排,活动板房也不见一幢。记者在采访一些环卫工人时了解到,在冬季里,每名参加清晨大扫的环卫工人几乎都是汗湿棉衣,大扫完,骑上自行车还没等走到家,棉衣已冻成了一个硬壳,经冷风一吹寒气直扎骨头。赶上饭口舍不得花钱买饭,就凉一口、热一口的对付一顿,时间一长,多数环卫工人都患上了风湿、胃病等疾病。他们说,真盼望有一个休息室,哪怕是冬季能换换衣服、夏季喝口水、平常可以放放工具也就知足了。

  环卫行业收费难也是制约环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齐市环境卫生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拨付和受益的企业、居民上缴。但是大部分企业和居民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拒付卫生费,加之收费人员还在依据1986年市政府出台的收费文件,企业和居民不买账。一些企业和居民不仅不交费还满有理,“这是啥时候的文件了,早就作废了,我们要交只能交卫生费,至于垃圾处不处理跟我们有啥关系。”个别饭店业主更蛮横,“我不交费你能咋的?能封门还是能把我抓起来?”

  目前,在中心城区令环卫工人最烦恼的有“五大造脏行为”,一是居民随意造脏。在小区、街路居民高空抛物、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室外烧烤造脏。这一现象虽经城管部门连年打击,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三是秋菜上市造脏。每年秋季秋储菜时节,菜帮、葱皮满街扔,垃圾日增400吨,环卫工人企盼净菜进城。四是临街餐饮业造脏。一些临街的饭店只图自己方便,将垃圾、污水常常倒在马路雨水井上,还有那些没有下水、不具备开店条件的饭店造脏就更为猖獗。一些市民气愤地说,不知工商、卫生、防疫部门为什么允许这样的饭店开业。五是车辆运输遗撒造脏。对于齐市车辆遗撒造脏市民评价说,沙石残土装冒漾,车过街变样。针对这一车辆造脏城市的现象,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市公安局曾于2004年3月19日联合下发文件,文件的第一条是:“凡在本市从事渣土、砂石运输的车辆,应当安装使用密闭运输装置从事运输。自2004年5月1日起,凡未安装使用密闭运输装置的运输车辆,不得在本市主次干道以内从事渣土、砂石运输。在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3月1日,市公安交警支队也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进行2005年度机动车检验的通知”,通知的第四项检验标准中的第四款规定:“渣土、砂石运输车辆必须按规定安装全密闭运输装置”。但时至今日,市民也没见到一辆运输车安装有全密闭运输装置。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