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7日电 姜巍从小屋里被解救出来已经三个多月了,在离开小屋的这些日子里,姜巍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快乐地生活和成长着。然而,马上就要满17周岁的姜巍至今仍住在哈尔滨市动力区的黎明医院,“到学校学习”的梦想始终未能实现。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哈市动力区黎明医院看望姜巍时,她正趴在床上全神贯注地做着算术题。记者不想打扰她,便轻轻地走到她身后,静静地望着这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可爱女孩。书本上那些千变万化的符号对于姜巍来说好象有些晦涩难懂,每做一道题,她都要搓搓脸蛋,翻一翻前面的例题,迟疑一会后,才能慢吞吞地写出答案。姜巍还不时长叹一声,在她的笔记本上到处都是改动的痕迹。
过了五六分钟,姜巍察觉到了站在身后的记者,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笔,兴奋地紧紧抓住了记者的手。随后,她便开始“炫耀”学习数学的“优良战绩”。姜巍说,这些数学训练册都是动力区教育局的叔叔阿姨送给她的,里面的数学题大都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由于在小屋生活时,妈妈只教过姜巍一些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她数学基础很差,很多题目和公式都看不明白。但是姜巍很喜欢做算术题,她常常按照公式,效仿例题的模式解题,但是得出的结论对错与否却通常得不到验证。她告诉记者,听说上学的孩子除了学习数学、语文之外,还要学习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她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她对这些科目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希望能够尽快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现在,每天她只能模仿例题学数学、依靠好心人送来的复读机学习英语,其他知识根本无从获知。
姜巍说,走出禁锢她十五年的小屋,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爱护,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她很想上学,非常渴望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享受集体温暖。
据医院的医护人员介绍,两个多月前,医院就停止了姜巍的一切治疗药物。目前,她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各项生理指标也早已达到了正常水平,从医学角度看,姜巍根本无需继续留在医院里。
走出小屋后,姜巍未来的路会是怎样?这一直让许多关心姜巍的人们备感担心。
动力区委的一位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委、区政府已经做好准备,帮助姜巍完成上学的心愿。他说,经过政府一系列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姜巍母女俩已经被成功地解救出来了,目前母女身体状况比较平稳。由于姜巍被解救出来后没有住所,在与姜巍的监护人姜幼之沟通后,区政府将姜巍暂时安排在动力区黎明医院居住,其一切生活费用都是由志愿者捐助的。从目前姜巍的身体状况看,她没有必要继续住院治疗,医院对于她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场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她的监护人一直没有安排她的住所。
这位副书记说,姜巍今后的学习和教育是社会和政府所关注的,区教委已经承诺解决姜巍上学的问题,并负担其基本学习用具。但是姜巍的监护人没能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因此姜巍上学问题被耽搁下来了。他表示,区委、区政府已经充分做好了姜巍上学的全部准备,希望监护人能够承担监护责任,帮助姜巍完成上学的心愿。如果监护人遇到困难,政府部门愿意随时给予帮忙。
动力区黎明办事处石广平书记说,姜巍的监护人表示,由于姜巍没有合适的住所,希望能让她去读寄宿学校。但经过办事处多方联系,一些有寄宿条件的私立学校因姜巍的年龄和智力因素不接收姜巍入学,而公办学校又不具备寄宿条件。因此,目前他们仍不断地在与姜巍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希望能够找到让姜巍上学的办法。
姜巍的监护人姜幼之告诉记者,他也很想让姜巍上学,但是他个人能力实在有限,希望政府能够主动牵头联系学校,作为监护人他只能帮忙跑跑腿。目前姜巍还没有自立,生活上还需要人照顾。由于他家房子小、条件也有限,所以无法与姜巍同住,只能雇人照顾姜巍的饮食起居。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照顾姜巍。为了让姜巍早日上学,他多次与街道办事处协商,然而始终都未能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姜幼之的妹妹姜滨丽说,让姜巍上学也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姜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应该由监护人负责,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教授张俊晨说,17岁对于青少年来说,应该是一个最佳的教育阶段,如果错过这个最佳教育年龄,对今后人生、性格、心理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姜巍走出封闭生活环境后,应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与同龄人交往、沟通,这样不仅让她充实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如果姜巍继续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持续这种不与外界充分沟通的状况,对她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张教授建议,根据姜巍的年龄和现有的文化程度,可以就读于技工学校或者职业学校,以便掌握专业知识,方便今后就业。
哈市心理学专家曲伟杰说,姜巍从封闭的小屋走出来已经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她目前所居住的医院不论规模大小、人员多少,都是社会的单元,可以为姜巍的心灵注入营养,为她上学提供一个缓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姜巍应该立即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再继续耽搁下去,错过教育机会,其今后的文化底蕴、与人交往的能力都不能与正常人相比,也限制了她就业谋生的范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