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百年华诞世纪辉煌 法国公共艺术雕塑隆重落户“东方小巴黎”
2005-10-28 10:03: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宋偲偲 柴雅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0月28日电 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开放、和谐、包容的性格使哈尔滨迅速吸纳并发扬了源于西方的文化,成功地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文脉,哈尔滨因此一度成了享誉世界的“东方小巴黎”。

  冰城哈尔滨将迎来百年华诞!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法国公共艺术巨型雕塑“红色聚宝盆”也将在此时隆重落户!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组成,“红色聚宝盆”落户哈尔滨,恰于哈尔滨建治100周年庆典之际,可以说,“红色聚宝盆”既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也承载着哈尔滨百年欧陆文明复兴、开启新世纪辉煌的重任。“红色聚宝盆”雕塑是一件现代观念主义公共艺术作品,其厚重、敦实的造型充满了象征性和现代人文观念,同时也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精神追求的一个趋向。

  那么,现代公共艺术作品“红色聚宝盆”此次落户哈尔滨,并将作为哈尔滨城市标志性雕塑,能否被哈尔滨人接受,能否发挥其承载冰城百年历史文明、象征老工业基地未来辉煌的使命,这对于引进方和冰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期待。

  “红色聚宝盆”雕塑现代公共艺术的代表

  “哈尔滨即将引进一座著名雕塑,并将有可能成为哈尔滨城市标志性雕塑永久矗立在市中心”,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兴趣。各界人士纷纷电话询问有关“红色聚宝盆”雕塑的具体事宜。

  然而,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国,很多现代公共艺术品并不能被人们迅速接受,一时间人们对“放大了的室内装饰品”难免会品头论足。

  看到“红色聚宝盆”相关报道以及“红色聚宝盆”雕塑的照片后,一位李女士打来电话说:“在市中心树立一个标志性的雕塑,这对哈尔滨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像哈尔滨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自己形象的标志;然而在报纸上看到哈尔滨要引进的是一座大花盆形状的聚宝盆雕塑,自己有些不理解,怎么原本装饰居室的室内艺术品也可以作为城市环境艺术吗?”

  其实,在看到“红色聚宝盆”雕塑的照片后,很多市民都和这位李女士存在着同样的疑问。有的人把“红色聚宝盆”雕塑看作是一个大花盆,有的人认为是一个红色的大水桶,也有的人认为“红色聚宝盆”雕塑之所以能够在哈尔滨如此吸引哈尔滨市民的目光,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是因为该雕塑是现代公共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为现代文明的组成,公共艺术被人们接受,也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接受的复杂过程。

  “红色聚宝盆”雕塑实际上是后工业时代今天公共艺术的典型。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越来越被国际大都市重视和大量采用。在公共艺术公共性具象雕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与经济、资讯与交通空前发达的时代,经历过国际主义风格洗礼的现代人已经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单纯的实用功能,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

  一个富于寓意的文字抽象造型,或是生活中日常物品的放大……这些原本用来装点生活的平常事物,经过艺术家的包装与塑造,并赋予一定的寓意与象征性,现在便成了现代人可以理解的公共艺术品。“红色聚宝盆”雕塑便是这种艺术的代表。

  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典型代表,“红色聚宝盆”雕塑同样是具备公共艺术的特征。它不仅是现代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具备装点城市环境、美化城市的基本功能,且被寓意了“盆大能聚,聚天下古今中外之宝;盆深可容,容宇宙巨微珍异之宝”的吉祥含意,而通体火红的颜色,也昭示着红红火火的前景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面向国际化哈尔滨需要公共艺术

  正是多元、开放与包容成就了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美名。

  在物质充裕的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丰富。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当我们来到巴黎、汉堡、纽约等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都会为它们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与世人的一张艺术名片。

  哈尔滨,中国东方一颗永不坠落的明珠,拥有着百年城市文明。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开发、和谐、包容的性格使哈尔滨迅速吸纳并发扬了源于西方的文化,成功地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文脉。一张张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一座座充裕欧陆风情的建筑、一条条积淀历史的街路、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各式教堂……也正是因为这些,哈尔滨一度成了享誉世界的“东方小巴黎”。

  经历了一百个春秋的历史沧桑,在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哈尔滨也曾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现在,面临新一轮现代文明的到来,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哈尔滨重新获得了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个曾经的“东方小巴黎”明显加快了其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脚步。作为面向国际化的一个有效连接纽带,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说,面向国际化的哈尔滨,需要一件甚至更多的公共艺术,进而来承接城市历史文脉,展示城市形象。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典型代表,“红色聚宝盆”雕塑的到来,恰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一个开放的哈尔滨,会成为一个多元的哈尔滨,而一个多元的哈尔滨,必将成为一个辉煌的哈尔滨。放大了的“红色聚宝盆”雕塑,恰恰寓意了哈尔滨开放、和谐、包容的性格。其通体鲜红的色彩,则代表着喜庆、代表着财富,也许更会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红红火火的代表。其朴实厚重的外形,预示着勃发的生机和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更象征着哈尔滨人新时代开放创新、包容和谐、时尚活力、敬业奋进的精神面貌。同时,这样的一座雕塑落户哈尔滨,充分体现了哈尔滨的国际地位与城市文化基础,更将有效提升哈尔滨城市知名度。

  虽然现在“红色聚宝盆”雕塑并不被一些人”埋单”,但这恰属于一个正常的过程。任何艺术事业的成功,总是先有求新、求变的冲动,先有思想的革命、概念的更新,而后才会迈出前进的一步,进而普及成为新的浪潮,后浪不断推动前浪,只有这样,人类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向前。

  而在这个冲击的过程中,“红色聚宝盆”雕塑所扮演的,便是现代文化先锋的角色,它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冲突来开启后工业时代的文明,让公众也能在室外触摸到这样的艺术,让大众也能理解并感受到现代艺术。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哈尔滨这个曾经接纳过世界众多文明、接纳过犹太人、俄国人、法国人等世界20多个国家移民的包容城市,也能够接纳现代公共艺术。

  “红色聚宝盆”为哈尔滨百年华诞献礼

  “公共艺术”并不是一个新兴名词,但是由于中国社会一直相对缺乏公共艺术的精神及传统,公共艺术一直没能实现真正走入当代中国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间,走入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日常交往中。

  而今天,在爱建集团的鼎力主持下,“红色聚宝盆”雕塑能够顺利到来,不仅为冰城人们增添了一些欣喜和期待,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引进公共艺术的先锋城市,更体现了哈尔滨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红色聚宝盆”的落户,更是为哈尔滨这个充裕欧陆风情的东方城市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一个城市对公共艺术的接纳,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这个城市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充足、生活充裕的同时,追求人文关怀的完善;另一方面,这个城市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和谐、上进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性格。“红色聚宝盆”之所以在上海、汉城等众多国际大都市的竞争中最终选择落户哈尔滨,就是因为哈尔滨具备了这件公共艺术生存的基础。

  哈尔滨城市文明虽然诞生于百年前的中东铁路,但它却吸纳并发展了源自欧陆,特别是源自法国的文明。一个世纪前,在哈尔滨这块热土上,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友好侨民旅居于此,并在这里倾注了他们的汗水,同时在那个年代编织出了哈尔滨一幅美丽、耀眼的画卷。

  闻名遐迩的中央大街、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大教堂、体现巴洛克风格的圆顶立柱式建筑、写照法国建筑艺术的马迭尔大楼,以及各式的欧式建筑、66座风格迥异的教堂,甚至现今仍留于民间的欧陆风俗……正是这些宝贵的历史元素,正是这些东、西方文明撞击所产生的耀眼文明,成就了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从一座东方小城到世界闻名的“东方小巴黎”的“瞬间”和质的转变。一时间,哈尔滨的名字响彻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各界人士更是云集于此,争先目睹这座东方城市的魅力。

  一百年过去了,经历历史车轮的洗礼,哈尔滨百年前的耀眼光环显然变得有些黯淡。客观地讲,哈尔滨现在“东方小巴黎”的味道越来越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和外界保持着相对的闭塞,也是哈尔滨失去“东方小巴黎”神韵的重要原因。然而,尽管时光在消逝,世事在变迁,但中央大街、欧式建筑等那些积淀着欧陆文明的历史元素,却永远在叙说着哈尔滨的欧陆情节,讲述着中、法世界两大艺术文化大国之间文化的沟通和深厚的友谊。

  如今,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哈尔滨重新迎来了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契机;伴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拓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策的出台与逐步实施,占据东北亚经贸中心核心地带的哈尔滨已经开始了其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脚步。

  11月,哈尔滨将迎来其建市100周年盛大庆典。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聚宝盆”公共艺术雕塑恰于此时到来,这无疑将为哈尔滨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厚礼,更是哈尔滨重新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新的开始、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哈尔滨在新世纪百年之初,需要一个能够诠释其精神面貌的标志。

  记者了解到,11月10日,中法文化年法方主席ORGIMI先生(部长级)、中法文化年法方总协调人LORSARD先生(外交部)、“红色聚宝盆”雕塑作品艺术家雷诺先生、法国驻华使馆公使、法国文化参赞以及法国主流媒体一行15人代表团将专程来到哈尔滨,为“红色聚宝盆”雕塑揭幕。目前,雕塑基座以及雕塑广场已经基本竣工,出资方爱建集团还特地邀请了法国著名灯光设计师、曾在2004中法文化年中为法国艾菲尔铁塔设计了“中国红”灯光及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设计法国三色旗灯光的AlainGullhot先生参与“红色聚宝盆”雕塑广场的灯光设计。目前设计方案也基本完成。“红色聚宝盆”雕塑的引进、策划、规划、广场施工,在哈市规划局的全程指导下完成。

  据悉,揭幕仪式将于11月10日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商圈友谊路旁的聚宝盆雕塑广场举行。“红色聚宝盆”的落成,正是为哈尔滨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重的礼物———而“红色聚宝盆”喻意更在于:哈尔滨的未来,哈尔滨的经济,哈尔滨市民的生活,一定会像“红色聚宝盆”那样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