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新大豆价格在低位徘徊 交易量减少
2005-10-28 13:25:58 来源:农民日报网络版  作者:红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8日电 黑龙江新大豆上市以来,价格呈现较低态势,虽然截至10月16日价格平稳,但购销双方交易意愿仍不强烈,交易量减少。10月14日,哈尔滨地区收购价在2.42~2.48元/公斤之间,齐齐哈尔地区收购价在2.42~2.50元/公斤之间,佳木斯地区收购价在2.40-2.48元/公斤之间。

  黑龙江新豆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据农民日报消息称,国际市场方面,全球大豆产量增加。由于美国和阿根廷两大主产国产量增加,05/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10月预测调增了400万吨以上,即从9月的2.1672亿吨调增至2.2087亿吨。虽然消费量也跟着上调,但幅度有限,增加的产量大部分转入了库存,期末库存预计从9月的4492万吨上调到4741万吨,为最高库存纪录。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预计,美国新豆的结转库存为2.6亿蒲式耳,比上月预测的2.05亿蒲式耳增加了5500万蒲式耳,期末库存还略高于上年度的2.56亿蒲式耳。这是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在连续数年下滑后连续第二年增长。另外,05/06年度全球油籽产量预计为3.849亿吨,比上月预测增加5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70万吨。

  国内市场方面,我国进口大豆增加。目前,我国进口大豆库存仍高达330万吨左右。9月份的进口到货量为194万吨。04/05年度(10~9月)的累计到货量为2494万吨。10月上旬,国内的进口大豆到货比较少,不过,整个10月份的到货量估计在180万吨上下,其中有150-160万吨的南美豆。由于进口成本低廉,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型油脂企业进口大豆库存远超去年水平,因而这些企业不会像2003年秋天那样抢购国产大豆。

  种植成本增加,导致黑龙江豆农惜售。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化肥、柴油、农膜、农药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黑龙江豆农生产成本的增加。当大豆价格低于农民的心理预期时,豆农出售大豆的意愿就会减弱。专家估算,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当地农民的平均生产投入较上年增加了225元/公顷,单位面积农药化肥的投入达1500元/公顷,农资价格上涨的部分与政府给予农民的粮食补贴225元/公顷大体相当。农民种豆成本,除了上述农资费用外,再加上土地租赁费用、种子成本、机械耕作和土地灌溉等费用,农民生产大豆的成本大约在4713元/公顷左右。按照上年当地大豆平均单产1.97吨/公顷推算,今年当地生产大豆的成本大致在2390元/吨。考虑到农民生产的间接成本,初步估算,今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农民的种豆成本大约为2500元/吨。如果今秋当地收购价格低于2500元/吨左右,那么豆农就会产生惜售心里。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