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感恩教育应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
2005-10-30 13:22:40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郝亚琳 高增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10月30日电 近日,一位大学生母亲写给东北农业大学校领导的来信在哈尔滨市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提倡"感恩"教育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对当前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进行了深入思索。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感恩"教育在当下应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

  这位母亲在信中写到,尽管父母为了儿子的成长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但孩子的心扉却从来没有向父母敞开过,有时给他打电话他都很不愿接。"他对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看到他对父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封发自肺腑的来信,让学校颇为震动,学校确立了开展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活动,让全校学生都上一堂感恩课,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时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的感受,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不少学生不但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反而无休止地索取,买手机、买电脑、泡网吧、下饭馆。在他们眼中,向父母要钱天经地义。温州市某学校对全校2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三成左右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占了上风,真让我们为未来捏一把汗。而今天的孩子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说穿了就是"感恩"意识的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时时刻刻受恩于社会,学会回报是情理之中。一味索取而不知给予的人,或受恩于社会却麻木不仁的人,是社会公德所不能容忍的。我们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身边的人都不在意,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

  感恩意识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空白只是一个方面,家长溺爱纵容是更重要的原因。某地成人节上,一位满18周岁的学生的成人誓词竟是"今后,自己的袜子自己洗;爸妈忙时,自己学着给他们做饭……"而这样的事情,对许多家庭来说已见怪不怪。可以预见,"感恩"教育的路还很漫长。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黑龙江,将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到山区和基层岗位工作,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

  仅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它也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感恩是需要培养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知道如何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