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用新的文化理念塑造黑龙江形象
2005-10-31 14:08:2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小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31日电 当前黑龙江省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契机,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能力,把城乡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层次融合,把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使经济、政治、文化事业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与座谈者: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

  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晶

  记者:一个地方的形象如何关系重大。好的形象可以带来无穷的效益。在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新理念来塑造黑龙江形象?

  董鸿扬:我感觉,新的文化理念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它包括我们优秀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包括国外优秀文化遗产中富有价值的东西。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的精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省有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古往今来,形成了丰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如闯关东精神、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等等是我们永恒的文化精神财富。还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发出来的勇于合作与竞争,讲究效率、信守契约、双赢等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和尊重人、理解人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记者: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向导等综合功能的结构性呈现。一个省的形象也大抵如此。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黑龙江形象呢?

  王晶:简单地说,从产业形象看,应该是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由老工业基地向重振装备工业基地奋进。从文化上讲,努力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是我们的现状和目标。人的形象和风貌是一个地区形象的集中体现。黑龙江曾经就树立黑龙江人形象展开过大讨论,这个讨论非常必要,当前,可以结合城乡文化建设工作,再深入地进行讨论。

  董鸿扬:的确,人的形象折射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塑造人的形象是塑造一个地区形象的关键一环。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各行各业都应塑造既禀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有时代特点;既有地域特色又吸纳国外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性特征。具体些讲,大致要有以下几点:具有远大理想;创新精神;开放的心态;社会公德意识;现代法制观念;理性与效率感;科学文化知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

  记者:一提起黑龙江,有些人就联想到“傻、大、黑、粗”,好战斗勇,其实,黑龙江人也有豪爽、热情等可贵品格,为什么公众会有那么多负面印象呢?

  董鸿扬:一方面,是我们宣传不够,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国外对我省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或者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近年来,以赵本山为主力的东北小品的走红,使人们对黑龙江乃至东北人的形象产生了误读。这些小品以反映东北农民和农村生活为主,并不代表黑龙江人、东北人的整体形象。但是,国外和国内很多地区通过这些小品来认知和评价黑龙江人形象,难免有失偏颇。例如,有些南方人以为东北人形象就是农村人形象,其实黑龙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所以说,黑龙江人的形象总体上说应该是城市人的形象。近现代的工业文化是主色调,黑土地域文化是它的底色,这方面我们宣传得很不够,使人产生了误解。

  王晶:其次,黑龙江的语言最接近普通话,这是我们黑龙江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的文化优势。但某些文艺作品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口味,过度地使用不规范的方言土语,歪曲了黑龙江的语言形象。

  董鸿扬:还有,黑龙江人在人际交往形象上,历来是开放包容,热情大方,诚信待人,很多人都认为黑龙江人实在、好交。而一些文艺作品片面宣传了黑龙江人气盛好斗的“东北虎”形象。对于自身的不足,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但也应该尽力扭转外界对黑龙江和黑龙江人形象评价上的偏差,大力宣扬黑龙江人的文明形象。

  记者:用新的文化理念来塑造黑龙江形象,具体到实际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董鸿扬:我感觉,这里面也有一个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的问题。首先,文艺界应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反映黑龙江整体形象,反映现代城市生活,激励本土人焕发崭新的风貌,引导外地人对黑龙江形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应通过多种方式教化、训练人们在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待人接物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理论工作者应该做深入的研究,拿出一个系统的方案,供领导决策、百姓参照。

  王晶:现在提倡经济与文化融合,我建议,把经济学的管理方式引入到对地区和人的形象塑造中。把企业的CI策划方式引入到文化建设中。先为它定位,再像管理部门一样用制度和规范去管理城市形象塑造。

  董鸿扬:现在,有的城市、地区已经在请专家策划形象,广东有专门的研究所搞地区形象设计。设计之后,还应该有一个检验体系,靠自律和他律的合力来实现目标。

  王晶:的确,光设计、教化,没有考核,效果很难体现。可以把对城市形象的指标考核体系引入到对人形象的评价中。用量化指标来测评、检验其文明程度、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场合道德、十年道德等方面的进步。

  董鸿扬:也应引导社会舆论对城市形象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应定期做舆情调查,好的舆论予以鼓励,不好的采取措施疏解或制止。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