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0日电(曲静)“买全国、卖俄罗斯”一直是黑龙江省的尴尬,今年以来,我省开始规划四大区域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到2010年,省内产品将占对俄出口总额60%以上。东宁、绥芬河、黑河……过去仅仅作为对俄口岸城市,如今成为一片大工地,到处是林立的塔吊和加班加点建设的厂房,对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在纷纷入驻。其实不单是边境口岸,哈尔滨新香坊对俄出口加工区、宾西国际贸易加工区、开发区对俄合作产业园、牡丹江对俄贸易工业园等出口加工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对俄经贸大省充当“二传手”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由2001年的17.9亿美元,跃升到去年的38.2亿美元,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的增速。一年一大步,三年翻一番。多年的对俄经贸第一大省地位令人欢欣鼓舞,但一个尴尬不容回避:我们更多充当的是“二传手”角色。去年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中,地产商品所占比重仅有20%左右。
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主体小,缺少专业化、规模化出口加工企业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有一批外贸加工型企业在边境口岸落地生根,但这些外贸加工企业还存在着诸多软肋。
生产领域窄是第一个软肋。我省的边境加工企业多由贸易型企业转化而来,实际是对俄方进口材料进行加工,受原材料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木材制品上。这就造成对俄依赖性强,一旦俄方政策有变,则对企业影响是致命的。
经济技术合作层次低是第二个软肋。许多企业都处于家族或个人经营阶段,身单力薄。或品牌战略意识淡漠,或资金缺乏,或赚一笔钱就走人的小富即安,因而综合利用程度低,增值率没法和南方企业相比。以木材加工为例,我省口岸加工企业的产品主要为锯材,运到南方或国外后再深加工。即使有个别的家具产品,但其设计及工艺也相对落后,缺少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
配套成本过高是第三个软肋。不管是木材加工还是服装加工,上游配套产品都要到南方采购,有的甚至多达上百种,产业配套、产业聚集等现代加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因而使得大型生产企业难以落户龙江。
政府操盘改变尴尬角色
当中俄经贸合作步入新的发展期,当南方省市逐步发现俄罗斯这个巨大市场之时,对俄合作提档升级成为我省的重要任务。改变小打小闹局面,培育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主体迫在眉睫。
今年,一个战略构想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紧紧抓住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依托黑龙江省地缘、产业、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打造哈尔滨、牡丹江、黑河、佳木斯四大区域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培植50家重点对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5年内形成机电、轻纺、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5大产业群。到2010年,省内产品占全省对俄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政府操盘,形成产业群,这并非一厢情愿。据省经委技改处处长魏文征介绍,从去年末开始,我省组织相关部门赴俄考察走访企业市场,就国产商品在俄罗斯市场销售情况,俄罗斯对进口商品的相关政策规定及现行通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研。总体看,俄罗斯轻纺日用工业品市场空间广阔,价格空间大,我国商品在这方面优势明显。2004年,我省对俄贸易出口额21.5亿美元,其中服装鞋帽对俄出口额占67.7%。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及所辐射的国际市场上分析,我省规划出五大针对俄罗斯消费市场的产业群。
招商引资新平台产业可望簇群
在哈尔滨开发区对俄合作产业园,5月刚刚入驻的深圳光大数控,厂房已装修完毕。哈尔滨光大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鸿娟告诉记者,随着中俄经贸的快速发展,原本没有对俄业务的深圳光大数控也希望搭上这班车,而黑龙江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地恰恰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平台,目前该公司已经与乌克兰签订出口合同。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台机床从深圳运到俄罗斯大概要8000美元,而从哈尔滨起运只需2000美元,此外还有地价低、劳动力成本低等有利因素。她认为,黑龙江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必然会形成产业簇群效应,该公司入驻黑龙江对俄合作产业基地,准备借势发展。
南方资本欲借出口加工基地实现产业转移,我省也把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作为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对俄出口加工园区正在紧张的招商洽谈。正在洽谈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8项,总投资47.7亿元,其中2005年计划投资7.9亿元。
“哈洽会”时,东宁县政府与浙江运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5亿元的合作项目,在东宁对俄进出口加工区内划2.81平方公里辟建浙江工贸园区,由浙江运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包装并招商。目前,俄罗斯已成为浙江第二大出口市场。然而,日、韩、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开拓俄市场的势头强劲,给浙商以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浙江贸易园区为广大浙商提供了便利规范的经营环境,浙商一旦进园落户,便可将俄市场需求的服装、鞋帽等加工成半成品,再到俄方边境内中方创办的加工区组装,并将成品以俄方当地品牌销往市场,有的还可以直接销往欧美等地。
不仅浙江,广东、福建、香港、江苏诸多企业也纷纷结队考察出口加工基地,欲联手形成对俄出口加工的产业链。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南泉对我省对俄出口加工基地评价说,俄罗斯以资源、能源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对俄以纺织、服装、鞋和食品出口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仍将继续。在这种形势下,一定不要忽视对俄货物贸易,而对俄加工基地建设是让货物贸易提档升级的有效载体,在日用消费品方面黑龙江还是“短腿领域”,因此借力南方企业,利用其在品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