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四十四载“痴”油路:记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启民
2005-11-14 09:07: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启民: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9项奖励。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照片由王启民提供)

  东北网11月14日电  题:四十四载“痴”油路:记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启民 

        年近古稀的王启民仍然很忙,三天里记者打了几十个电话,都没追上他忙碌的脚步:接待客人、主持会议、在勘探现场……

  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年轻的王启民来到冰天雪地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上世纪60年代,王启民对当时“温和注水”、“均衡开采”发起了挑战,他的设想得到了油田领导有力的支持,并让他和他的伙伴们在一口含水已达到60%%多、日产量由60吨下降到30吨的油井上开始了实验。王启民成功了,他的“非均质”理论全面提高了大庆油田产量,闯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油田注水新路。

  上世纪70年代,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在一块9平方公里的实验区上,一蹲就是十年。终于,千米以下地层的油气水动态规律在王启民的手中降服了。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5030万吨,原定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

  上世纪90年代,在大庆第15个年产5000万吨来到的时候,大庆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0%,储采结构严重失调,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开发难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于油田二次创业的艰难,王启民近年来经常用形象的比喻警示大家:“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达到95%相当于淹到了鼻子,含水达到98%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王启民和大家开始了一场被称为“稳油控水”的科技大会战,他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长期的积累和创新的精神因子让王启民提出了“三分一优”的科技手法并付诸实施。1995年,“稳油控水”从概念走向了应用,其后的5年间,油田增产610.6万吨,又一个禁区被突破了。

  进入新世纪,王启民又开始为创建“百年油田”殚精竭虑,他说,大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振兴东北乃至我国石油工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资源勘探上,追求探明率最大;在油田开发上,追求采收率最高。他认为从1959年算起到2059年,大庆成为“百年油田”是完全有可能的。他这样佐证自己的信心:第一,利用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尽可能延长油田开采时间;第二,产业多元化,逐步扩大的石化工业可以获得比原油开采更高的附加值,且受资源限制程度较轻;第三,中石油在海外的很多投资,都要征调大庆的专业人才,因为大庆的勘探、开采技术在全国、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领先的,拥有宝贵的人才最为关键。

  1997年1月,王启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和本报结缘。当时,本报曾连续推出长篇通讯,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感人故事。因为他当时工作很忙,只安排了一个半小时接受省市媒体联合采访。采访结束后,本报记者半夜时又追到他的办公室,挖出了诸多细节。“省报的报道真实感人,省报记者工作作风更是严谨认真。”从那以后,本报更是多次关注这位“新时期铁人”。

  “谁说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大油田!我们就是要敢为天下先!”有科技作后盾,王启民的豪迈里底气十足。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