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5日电 在哈尔滨市医护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成天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既是艾滋病患者的救治者,又是患者的保姆、朋友,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她们每天战斗在抗击艾滋病的最前线,以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为艾滋病患者默默地奉献着。14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体验这些守护艾滋病患者的白衣天使的繁忙和酸楚。
“你昨晚睡得怎么样?体温怎么样?咳嗽严重吗?肚子疼吗?……”7时,哈尔滨市传染病院一号病房里打破了寂静,护士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夜班护士一大早为几名艾滋病患者进行日常的测体温,病情询问工作。随后,夜班与白班护士开交班会,夜班护士向白班护士交代前一夜每个艾滋病患者的情况。
“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一号病房护士长郭长萍精神疲惫地对记者说。医院里有一名艾滋病人肠梗阻发作,每隔15分钟她们就得去病房查看一次。同时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护士与患者聊天直到病人睡熟后才离去。
8时,白班护士李敏进病房对艾滋病患者振强(化名)进行静脉注射。扎止血带、握拳、注射……李敏戴着一个特殊的胶皮手套,十分迅速地完成了静脉注射工作。“这对艾滋病医护人员来说是最危险的,因为稍一出错就会有被感染的危险。”李敏向记者介绍,艾滋病患者身上每个器官的抵抗力都在变弱,都得靠静点来维持,平均每个患者一天得静点四五种药品,也就是说一名医护人员一天最低存在着8次被感染的危险,这还不算采血等其他接触。
除了注射以外,另一个高危的工作就是处理艾滋病人的排泄物。因为艾滋病患者都有腹泻现象,为了保证其他患者的安全,每一位艾滋病患者的排泄物医护人员都要亲自处理。在一号病房的一个分间里,住着一个高位截瘫的艾滋病患者高玉(化名),记者跟随护士孟静来到了他的病房。因为高玉高位截肢,护士孟静需要帮他宽衣,在患者排泄结束后,护士孟静又亲自用消毒液对排泄物进行特殊处理。高玉对记者说,像他这样的艾滋病患者能够得到护士细心的照料,真的很感激。
“我将来要死了,一定要拉个‘垫被’的,我得艾滋病,你们也好不了。”患肠梗阻的艾滋病患者刘威(化名)刚来时有点悲观厌世,有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刘威的家属因为担心被传染不敢靠近他。护士长郭长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护士轮流与他进行交流,同时做其家人的思想工作。现在刘威的心情好多了,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记者跟随护士来到艾滋病患者刘威的病房,见到刘威正和家人有说有笑地看电视。当护士给他注射时,他还向护士连连道谢。巡房的杨凤珍护士告诉记者,艾滋病患者特别可怜。不但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得忍受着“众叛亲离”的煎熬。记得有一次,一间艾滋病房的呼叫器突然响起,杨凤珍马上赶到病人房间,发现病人快不行了,杨护士急忙叫来医生,在确认病人死亡后,病人的家属都在医院的大厅站着,没有人敢走进病房为死者料理后事。杨秀珍只好自己整理,给他穿衣服,整理头发,把死者用白布裹上,再用塑料袋包严。最后还是杨秀珍联系殡葬馆的人把死者抬走的。
如今,人人谈艾滋病色变。很多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歧视,就连她们这些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护士也同样遭到冷落。护士长郭长萍说,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护士共有11人,都是20岁左右的小姑娘,正是人生青春张扬的时候,她们却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最需要照顾的患者。
这些年轻的护士说,她们在外人面前都不敢说自己是护理艾滋病人的,一旦说了,别人都会用警惕的目光扫射她们,并快速走开。令她们尴尬的是,有的护士在找对象的时候,对方一听是护理艾滋病人的当即就拒绝了。护士杨秀珍颇有感慨地说,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她们,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们所从事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