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8日电 许多市民认为,为了吸引消费者,很多大型超市都将小商品,尤其是一些特价促销商品的价格精确到了“分”的做法是一种变相“揩油”行为。
据齐女士讲,她在一家超市购物时发现,超市内20多种商品价格被精确到“分”,很多特价商品的价格则被精确到9分,如“5.99元”、“16.99元”等。她当天买了净重1升的光明香浓奶,售价为4.85元;净重757克的怡达南北杂果罐头,售价为9.35元;净重500克的精制盐,售价为0.95元,总计价格应为15.15元,而超市却收了15.2元,多收了5分钱。“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超市看似便宜的商品,价格都会精确到‘分’,而且几乎都精确到了5分和9分上,没有尾数在5分钱以下的商品。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出口结账时,收银员都是自动‘四舍五入’,只要尾数在5分钱以上,如果消费者不主动索要,超市都是自主入到‘角’,不找零分钱。”市民齐女士讲述了她在超市购物后总结出的结论,这就是说,定价到“分”的商品结账时几乎都被“入”了,而没有被“舍”的。
对此,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赵德海院长称,作为商家的超市,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在收款和定价上采取这种“四舍五入”的方式,也是为自身利益考虑的。超市将商品的价格尾数定在“9”,是一种定价策略,除非消费者同时购买6件这样的商品,才可能让总价格的尾数降到4。此时消费者虽然得到了抹零的机会,但是超市从这6样商品中获得的利润肯定高于抹掉的4分钱。而价格尾数定在“5”时,消费者虽然有50%被“入”的几率,而被舍的机会却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