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电 英雄是企业之魂,是企业目标、宗旨、精神、作风的结合体,更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理念。它指引着企业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锤炼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扬旗帜、传承精神、奋斗不息的历史。
大庆会战初期,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支以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为代表的石油铁军;在二次创业的号角声中,形成了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二次创业先锋;在创建“百年油田”的今天,又涌现出了新时期的“五面红旗”。他们就是“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执着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在他们身上,既有两代铁人精神的精髓,又有新时期创新思想的凝聚;他们既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忠诚践行者,又是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时代意义的开拓者。他们像新老铁人一样,用对党、对事业、对理想的忠诚和执着,诠释了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面对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技术,他们致力于科研攻关,勇于突破禁区,表现出了敢为人先的挑战精神。
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的姜传金,1998年,因患尿毒症而生命垂危,在进行了肾移植手术,闯过道道难关后不久,便投入到工作中。2003年年初,研究院设立“徐深1井区火山岩储层识别预测”课题,姜传金担起了重任。从此,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都在思考如何改进方法、如何设定参数,甚至连走路、吃饭时也在琢磨。通过跟踪掌握国际前沿技术,他首次将频谱成像技术引入储层预测,提出了逐步储层预测法,有效地克服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使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度大大提高。2004年,他再担重任,组织开展了“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攻关,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绘制出了高质量的成果剖面图,有效地解决了火山岩厚度预测难、储层相带地震表征难、物性特征定量描述难3大难题,开辟了火山岩气藏储层预测的新途径。
项目评审时,身体虚弱的姜传金拿着激光笔的手止不住地抖动,专家们听完他的答辩后,许多人流着泪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积极抢占市场,拓展生存空间,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现任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107队队长的赵传利,1981年参加工作,陪伴他最多的是艰苦。当作业工人,冬天,顶喷抢起,黏糊糊的油水劈头盖脸地往下浇;夏天,汗水、油水、泥水混在一起糊满全身。1996年投产的升深2井,由于套管腐蚀严重,周围已经产生漏气,一旦爆炸,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油田要拆除这颗“炸弹”,联系了国内几家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关键时刻,赵传利和107队的员工们担起了千钧重担。压井、打捞和最终封堵,40分钟里,上百人的现场鸦雀无声。成功封井后,有人问赵传利:“生死40分钟,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笑着说:“就是拼命也要把它拿下。”
成长中的赵传利也意识到,光有蛮干的劲儿是不行的。油田要发展,技术是先锋。他自学了采油工艺、井下作业、修井工程和试油等知识,大胆采用新技术。每当有新工艺推广或应用,他都主动请战,先后创出了油田大修队伍第一个采用侧钻井技术、第一个实施电泵井打捞、第一支进行气井施工的3个“第一”。对“捞、磨、铣、套、倒”等12大系列、300多种工、用具,他都能熟练应用。
如今,赵传利带领的107队在气井大修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被用户誉为“疑难井的杀手”、“气井故障的克星”。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他们胸怀全局,锐意改革,表现出了求真务实的文化自觉。“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做的事,和组织的要求、群众的希望还有一定的距离。”采油五厂作业大队党委书记权贵春在总结自己工作时说。2003年夏天,大队长作出了机动车安装油箱防盗锁的决定,许多工人有意见,就连个别干部也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权贵春多次在大会上讲:这个决定是对的,油料流失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影响队伍风气。会后,他又逐队做工作,使这一决定得以顺利实施。
井下作业属于高危行业。作业大队尽管对安全工作一直很重视,抓得也很紧,但小磕小碰仍有发生。权贵春经过分析后认为,还是因为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为此,他先后提出了“安全连着幸福,幸福在您手中”等一系列理念。通过队队组织、班班讨论、人人参与,使作业大队全员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针对部分员工头脑中当作业工没出息、学不学技术都一样的想法,权贵春提出了“靠能力上岗、靠敬业在岗、靠素质择岗”的岗位观念,以此引导员工学技术、练硬功、当专家,并采取宣传解释、制定新的分配政策提高前线技术骨干的收入、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进取。3年来,作业大队先后有30多人自费参加了大专以上学历培训,19人通过了技师或助理技师的评聘考试,16名优秀工人走上了小队干部岗位。
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他们不断求新求变、刻苦钻研,表现出超越自我的理性思维。
采油四厂二矿5区5队的高级技师何登龙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工人。永不放弃是何登龙的人生基色。为了识字、练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跟两个孩子“抢”书桌;为了给井站解决实际问题,三九天他一连多天蹲在室外观察液位变化;为了编写好技术培训教程,年近50岁的他鼓捣起计算机……。2000年年初,何登龙担任中转站站长。到站没几天,他发现二合一大罐液位不稳,小班工人隔一两个小时就要调节一次,一次就得半个钟头,为了防止冒罐,夜班工人一晚上要出去八、九趟。为了弄清症结,何登龙连续跟了十几个夜班,才发现是调节螺杆设计长度有缺陷,于是,何登龙重新画图加工新的调节螺杆,反复实验,最终使液位保持了平稳。
多年来,通过刻苦钻研,何登龙先后解决各类生产难题17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85条,进行技术革新59项,累计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被评为新时期“五面红旗”后,何登龙感觉压力大了:“当标兵不一样啊,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成绩只能证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成绩是不能终生携带的。我还要向新老铁人学习,向其他标兵学习。”
面对百年油田的发展大业,他们勤奋敬业、忘我工作,表现出负重致远,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采油六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王宝江,1992年来到采油六厂,参加工作后不久他便加入到了三次采油技术研究队伍中。他提出了聚合物驱油用污水代替清水。但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聚合物驱油理论不认可。想法一经提出便遭质疑,王宝江据理力争:“我坚信,一定存在成功的可能。”
项目获得批准时,王宝江还没度完蜜月。他把行李搬到实验室,白天实验,晚上分析。亲朋好友见王宝江整天不回家,以为他们两口子闹了什么别扭。
在凝胶调剖中,由于评价方法与地层高压流动状态存在差异,往往使筛选出的药剂注入后不成胶,造成数百万元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王宝江进行了大量研究。组织上也大力支持,为王宝江创造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
在美国,王宝江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实验室。饿了吃个汉堡包,困得不行了就趴在工作台上睡一会儿,为了搞实验,还放弃了去夏威夷观光的机会。在他执着的努力下,如今喇嘛甸油田在三次采油上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点状突破、应用研究面上拓展、对策研究链式推进”的布局,探索了“先调剖、后分层,先高速、后低速,高黏度、低速度”的聚驱开发模式,支撑起采油六厂原油产量的“半壁江山”,并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油田公司成立以来,一脉相承地延续了培育先进典型的优良传统。5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出大批企业英模。正是有了这些具有企业魂的优秀企业人,企业才能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为大庆油田“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积蓄强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