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电 题:文化如水:谈城乡建设中的文化力提升主持人:本报记者王小平
座谈参与者: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雅林
记者:我们现在强调要把城乡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请您谈谈城乡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王雅林: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看,文化是城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开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这“四个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社会建设是承托,而文化建设是灵魂。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既是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城市和乡村发展之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区,面向21世纪的城市应是“文化立市”和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城市。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而培养新型农民和打造乡风文明的新型农村建设任务,离不开文化建设的作用,因而文化也是农村发展之魂。正是城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构成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根基。
文化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中的地位来自于她的功能。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时代,实际上也必然进入文化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而文化就是重要的软实力,没有文化这种软实力就形不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因而有的国外学者提出了“文化力”、“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文化力”即创造、生产、传播、融会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发展的社会能力,这种文化力在精神世界领域则起着陶冶人、激励人、慰藉人,增强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营造人的精神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的作用。因而“文化力”又被诠解为“国民总魅力度”或“国民总文化力”(GNC)。正因为如此,文化在城乡发展中总是与创造力、活力、魅力连在一起的。我们搞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本质上看都是要提升其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含量和“精气神”。如果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贫乏,是不能称得上是“全面小康”的。
记者:文化部长孙家正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期间做的讲演中有一句话:“文化如水”。您怎么理解?
王雅林:文化其力量、其魅力都来自于一个如水的“柔”字,她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发挥着教育、启迪、审美的功能。在“四个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功能往往是通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加以体现的,文化的这种发挥功能的方式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她的存在,但反过来当我们重视文化建设的时候又必须把握文化发挥功能的这一特点,从而有效地实现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激励人的目标。
记者: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发展城乡文化,黑龙江最迫切要做的是什么?
王雅林:搞好我省城乡的文化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以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等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处理好“小文化”和“大文化”的关系,在走向世界的开放中培育具有民族特点的地域文化。一种优良文化的生长离不开“在地化”的文化传统,我省在近代以来的开发与建设中,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和文化优长,需要珍视、呵护和培育;同时作为晚开发地区,我省的文化底蕴还不够厚重,不够精致,缺少理性精神的陶冶,这又需要在开放中去粗取精,升扬改造。
记者:我省的文化底蕴还不够厚重和精致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升扬改造?
王雅林:黑龙江的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农业文明的渊源和底色,缺少工业文明时代的理性的陶冶,因而不够精细。在勇于和善于学习国内先进地区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把全球化和在地化辩正统一,提升地域文化的文明水平,使之同世界先进文明接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先进文化。第二,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健康的文化需要为对象的产业。它要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并从中学习知识、从事文化与技艺的创造、丰富个性、体验人生和焕发审美情操,这表明文化产业是同人们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形式。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不能仅仅把文化视为赚钱的工具,它的经济效应要在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加以实现,脱离其社会文化功能而单纯追求赢利目标,势必使文化生产低迷化。文化是一种公共用品,具有公益性,所以我们要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加强对文化的社会管理。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原则。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努力服务于人民和体现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倾听并回应大众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唤,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和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优雅、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社会政策,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享受社会的文化成果,实现社会公正,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质量。
记者:您为什么着重提出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
王雅林:目前存在的物质收入水平上的弱势群体在文化权利的实现上也体现为弱势,这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并最终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因此,应该通过相应的社会政策加以解决。比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注意扶持非赢利性的文化产业,提供免费服务场所并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下岗职工提供特殊的服务和收费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