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4日电 深圳商报:危机不期而至,我们怎样面对?
从2005年11月23日零时起,由于饮用水源可能被污染,东北重镇哈尔滨全市大停水。而且停水的时间也从原先公告的4天,变成了“何时恢复供水另行通知”。一个可以参考的时间是,即日起“全市中小学停课7天”。
哈尔滨人民正在面对的严重危机再次警示我们,不管人们怀着多么良好的愿望,付出怎样的努力,危机却总是不期而至:“非典”的记忆刚刚淡去,禽流感的阴影又开始笼罩世界;东南亚海啸余痛未消,新奥尔良飓风又添新伤;美国东部大停电,马德里火车站、伦敦地铁连环恐怖大爆炸,花样翻新的电脑病毒,台风、洪灾、暴风雪……
不期而至的各种危机,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脆弱。水、电、气、油、食品、卫生、通信、交通等支撑现代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出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对全社会的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有没有理性、客观、科学、务实的危机观,体现在面对各种危机,有没有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得以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后是否得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全体人民不折不扣的响应。
“杞人忧天”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却应该奉为圭臬。媒体报道,哈尔滨市第一时间就启动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我们不知道这份应急预案是不是专门针对全市大停水这一特定的危机。实际上,我国各级政府“非典”之后才开始真正重视危机应急预案的制订,而且多数针对的是局部危机,还没有多少人“杞人忧天”地去研究全城大停水、大停电、大停气、通信中断这样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残酷的是,这样的危机真的发生了,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也应该有这样的应急预案,告诉每一个市民: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是谁、以什么方式、靠什么正在努力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受到影响他又该如何做,发生特殊事情如何请求帮助,他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危机解决的进展等等。
危机当前,广大市民群众能不能信任政府,积极响应政府的危机管理,使全社会在危机中仍然能保持较好的法律秩序,关键是政府要有勇气第一时间把真相告诉市民,以信任和团结共渡难关。一次危机只有一个真相,但如果大众认为真相被有意隐瞒,那么就可能产生成千上万种猜测,成千上万倍地放大危机造成的恐慌。因此,不论从怎样良好的动机出发,隐瞒危机真相所造成的危害,甚至大过危机本身。“非典”初期以及哈尔滨全市大停水事件初期发生的不恰当处置和所造成的后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无法预见下一个危机会是什么,会发生在哪里,但我们都应该准备好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