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4日电 在今天,在此时的哈尔滨市,水,成了人们口语中频率最高的词汇,成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闪现率不可计量的符号。
因为,水太重要了,它主宰着人的生与死,左右着社会的动与停。因为本是清纯的松花江被污染了,这让以松花江为水源的哈尔滨市近400万人口瞬间陷入了生命可否存在、社会能否前行的恐慌之中。
此时此刻,人们对水的审视与依赖显然要比过去的那些岁月深刻清醒得多。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现在,真相已经大白,国家及省环保权威部门23日正式向媒体公布:松花江因中吉化爆炸后的排出物而遭到污染。于是,大多数人不甚了了的硝基苯超标28.56倍的疯狂,静静地狰狞地在松花江中顺流而下。于是哈尔滨市近400万人,黑龙江省3800万人以及全国数以万亿计的人,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和温馨家园,投身到抗击水污染的人民战争中。
人民生命第一
坐落在以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命名的兆麟大街上的哈尔滨市委,是一座仿古式大屋顶四层建筑。它后面的建于上世纪初的二层欧式楼房是书记、常委办公的地方。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白天这里匆匆进出的人比往日明显见多。入夜,书记楼、办公楼灯光如昼,这里是指挥全市抗击水污染的神经中枢,这里的每一个指令,都牵系着全市人口的生存安危。
在连续48小时的时间段内,这里发布了两道全市停水的布告,这在哈尔滨市政务活动中是绝无仅有的。因为,48小时前发出,全市果断停水,市民及早贮水,社会提前应对,有利因素可能很多很多。但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是全力保护市民的生命安全。
发布全市范围长达4天的停水,这是哈尔滨自1946年解放以来的第一回。可以说,这个决心的下定,这个决策的发出,是慎之又慎的。因为不发布、不停水,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提前发出,对社会、对市场、对居民、对企业又将产生突如其来的冲击,两难之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凸显,党和政府的责任义不容辞,果断而迅速地在污染物到达之前停水,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全提前创造了广阔的主动空间。
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的哈尔滨,如此关系到城市和人口安全的水污染大事,也让近在咫尺的省委、省政府万分关切,旋即成立的以省长张左己挂帅的松花江水体污染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开会,研究对策。省领导、各方专家频频出现在市民中间和哈尔滨江段取水口,查市场供应,问群众急需,取水样化验,谋应对之道。一时间抗击水污染成了省委省政府党务政务的重中之
重。省政府依掌全省行政大权之优势,电令各地市调水援哈,主动与水利部松辽委沟通,积极促小丰满开闸放水逐污……省、市团结无间,合力运筹,赢得了第一阶段,也是最为关键阶段的主动权。截至今天(24日)20时,停水已二天,污染团正从哈尔滨江段缓缓东下,但偌大的哈尔滨市平稳如常,人民安居坦然。
困难与危机总要过去,但人们关注着解除停水后的饮水安全。对于这个可以理解的担心和疑虑,省长张左己已向哈尔滨全市人民坦荡承诺:恢复供水后第一口水我先喝。
话不多,且很短,比起有的人那些空洞的报告,这句话让人民群众获得了十二万分的踏实。
今年冬天似不冷
时下的哈尔滨已进入冬季,室外气温降到零下14度,树草退绿,白雪飘飘,人们走在街上,感到冬天特有的专利:冷。
但是,让哈尔滨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场因为江水遭到污染带来的危难时刻,凸显出的人与人的关爱与和谐。这像从人们心中升腾奔出的热流,无时无刻融注在大街小巷,温暖着市民的心。
当下江水遭污染,全市断水遇难的时候,人们的那种朴素真诚,悉心关爱他人之情,溢满了这个充满欧式风情的城市。这种情,是不断的热流,是透人心肺的暖风,让这个城市今年的冬天不冷———
走在大街上,随时可以看到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帮助接水、抬水,而老人,病患或困难户则在家中可以“坐享其成”,因为从街道办事处到居民小区,不少人时刻准备着去给他们送水。
到外面办事,接待人员不仅格外热情,还习惯地先送上一瓶水,怕渴着。就是出租车上,有的司机还免费给外来乘客准备了瓶装水,惦记这些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不能因停水而让他们刚到这里就口干心焦。市内,亲朋间又兴起了送礼风,虽然各种瓶装水广告比不过脑白金,但时下成了市民口头禅的一句话却变成了“送礼就送矿泉水”。矿泉水不算贵,但是应了那句话,礼轻人意重。特别是在这个缺水的时刻。
在十字街头,在繁华市场,许多人都随手带着水,看到民警在指挥交通,有人就去送上一瓶水。看到有人买水后搬运有困难,又有人上前扛起送到家中。哈尔滨铁路客运段发布命令,即使只剩下一瓶水,也要留给乘客。而消防、绿化部门的运水车24小时在市内流动送水,这些事毫不壮烈,这些人又素未熟知,可在这种为水而战,为水而生存的特殊日子里,显得尤为宝贵而感人。
哈尔滨人的热情、豪爽、真诚在国人中早有口碑,而在患难时刻涌现出的真情,更折射出这座城市特有的人文光彩。
如果说艰难是一种财富的话,那么经过为松花江污染而战的哈尔滨,在这场抗争的反击中,无疑有了收获。因为这种突发而至的劫难让政府和人民接受了考验。
八方清泉润冰城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真、善、美的基因。在哈尔滨全城大停水的讯息传出后,哈尔滨有难,全省乃至全国支援的场面出现了:
在黑龙江省内,12个地市及50余个县几乎在同一时间向省委、省政府表达以水援哈,在所不辞的决心。
21日凌晨起,哈大、哈牡、哈同高速公路进城口,迎来了第一批运自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绥化等市的矿泉水,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水接踵而至。一时间,货车成队列,车载全是饮用水,成了哈尔滨市的一道风景。截止到24日17时,据省市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各地市运到的矿泉水,纯净水已达五万余吨,足可以应对这几天的急需。而源源不断的送水车,还在路上风驰电掣日夜兼程向哈尔滨驰来。
近邻的辽宁、吉林两省,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大批量的纯净水、矿泉水不辞百里、千里之辛劳,一路风雪劳顿陆续抵哈。这份来自外省的关爱,着实让哈尔滨人眼睛有些湿润。市民们调侃的说,都说东北人活雷锋,这不雷锋开着车、带着水来了吗!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审视在20日开始的这几天缺水、停水经历的五天四夜,我们不难发现,多年来所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在由于污染了自己天天饮用的水而有体味之后,环保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急速提升。当哈尔滨市民看着从沈阳、长春、牡丹江、绥化的运水车队浩浩荡荡的从街头驶过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兴奋,也充满着无以言表的苦涩。因为,这次污染,惊动了上至中央,下至周边省、市、县,哈市人歉疚之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市民普遍认为,要真正治理好污染,真正实现天蓝、水净花草香,我们不仅杜绝了这种劳民伤财的大运作,也会在清洁安全的环境条件下,一心一意往小康上使劲了。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种期冀定能实现。但是,也要有准备:环保的路还很长很长,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也许,新的开始就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