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8日电 题:机制制度: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点
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的机制制度是这一工程的重中之重。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启示着我们,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机制制度。
第一,党员意识养成机制。
党员意识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党的建设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党员意识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建立新的机制和制度,保证党员在身份上具有荣誉感,在事业上具有成就感,在组织上具有归宿感。要突出党的组织生活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使党员在日常的党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党员意识。要强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严格的外在的约束机制增强党员意识。
第二,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是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薄,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作用发挥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从发展国家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入手,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核心,着眼于党员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系统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第三,党员能力增强机制。
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是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党员能力的增强机制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和目的,以提高党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主要内容。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根据党员的实际,完善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能力。
第四,党员责任落实机制。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须履行好党员的义务。义务就是责任。建立党员责任落实机制就要结合党员的不同岗位、职务,把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加以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党员,使党员清楚无误地明白自己的责任;还要通过指导、帮助、检查、评比、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促使党员承担好、履行好自己的任务。实践中,一些单位的党组织实行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教制度,都是责任落实机制的有益尝试,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加以完善和推进。
第五,党员行为约束机制。
约束和防止党员的“滥作为”、“坏作为”,是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应有之义。要坚持把每一个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的制度机制,特别是对于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严格的双重组织生活,确保每个党员都能真正地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先进性建设就有了重要的保障。党的建设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如组织生活会制度、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纪律处分方面的制度条例,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
第六,党员进步激励机制。
激励是党员思想行为向着更高层次跃升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基本措施。要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员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立足于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党员创设合理可行的党员进步激励机制。要实行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的原则,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党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于党员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做出的杰出贡献,应给予相应的利益回报,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党员努力工作、多做贡献,而且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创造力和活力。
第七,党员队伍“进出口”机制。
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队伍的“进口”,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和查处违纪党员,敞开、敞大“出口”,使党的队伍处于动态之中,才能做到“流水不腐”,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了根本的组织机制上的保证。在“进口”方面,重点放在细化党员标准和严格发展程序上。在“出口”方面,要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严格规范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进出口”机制建设要坚持历史性、现实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统一,把重点放在“出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