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9日电 幼林和可采林比例为35∶1,16个林场已经有12个无林可采,森林资源下降导致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十几个亿……尽管一连串的数字略显枯燥,但熟悉和了解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危困状况的林业工作者却对此忧心忡忡。
事实上,这种担心已经逐步变成现实: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黑龙江省伊春市近年来频繁暴发山洪,2003年的一次山洪淹没了两个中心区,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2005年7月的一次洪水造成108个场所(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92亿元,受灾人口达到6.9万人。而黑龙江、吉林两省连年发生的严重旱情和水灾,乃至整个东北生态环境的恶化,都与小兴安岭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密切相连。林业和环保工作者认为,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生态危机最直接的表象,如任其发展和衰退下去,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粮仓"以及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将失去生态屏障。
新华网援引半月谈消息称,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林区主体──伊春林区于1948年开发建设,1958年设立伊春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小兴安岭林区仍然保留着14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任务。"这些生产任务也太多了,要知道小兴安岭的森林生态功能已经非常脆弱了,再不加以恢复和保护,除了发生洪涝灾害外,泥石流等更大的自然灾害还将经常发生。"伊春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晓鑫说,即使现在开始停止砍伐,林木的生长和恢复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黑龙江省就伊春林业发展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小兴安岭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已经严重下降、退化,春季河流断流、秋季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也越来越多。
根据世界林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森林资源丰富原始利用、森林资源下滑木材过度利用等阶段,其中森林资源漫长的恢复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边治理边破坏阶段,即森林生态状况艰难恢复,但同时过去"独木支撑"的经济和生态格局又没有完全得到改变,生产生活的破坏还在继续,小兴安岭目前就处于这种保护与破坏相持相搏之中。由于长期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和各项上缴指标,加之开发初期国家对林业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小兴安岭林区历史包袱沉重,企业经济危困,社会事业欠账,保护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森林资源要恢复、要保护、生态建设要巩固、要发展;另一方面林区工人要就业、要生活、林区企业要生存,二者存在矛盾。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副局长田学东说,目前有三大因素制约着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恢复与发挥,使得这里的生态治理举步维艰:一是伊春林区尚未完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之中,在可采林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需要完成木材生产任务。这些年来,伊春林区通过人工育林等方式进行生态治理,但其速度和规模尚不足以扭转衰退的态势。二是伊春政企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替代产业建立,尚未把职工从"靠山吃山"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三是农林交错,林区内侵权开垦的"两荒"地破坏了林地的植被和生态,违法开垦林地现象屡禁不止。
伊春市林学院专家警告,森林资源生态功能的进一步退化,还将导致沙漠的到来,小兴安岭一直是风沙的屏障,如果树木防风固沙的功能衰退,那么来自森林防护线之外的风沙将穿越森林,袭击粮食主产区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适应林业发展前景和林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士建议化解小兴安岭林业生态危机需要"保转并重":"保"即保护,继续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田学东说,希望国家把伊春林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比照大兴安岭那样,从财政补助上给予更大扶持。"转"即转型,改变林区生产生活"独木支撑"的格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颖认为,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通过各种政策生成、实施和监控体系,解决计划经济时期该补偿而未补偿的历史欠账问题。专家强调,恢复伊春的森林资源要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既要注重人工恢复森林的补偿作用,也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杜绝急功近利和"政绩工程"。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来恢复森林资源一直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