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0日电 题:虎林米业利用稻壳发电生产复合肥 昔日稻壳垃圾循环变资源
虎林,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户”。
曾经,绿色水稻作为主打,火了一批制米企业,稻草、稻壳、稻糠这些垃圾,造成“黄色污染”。“前门出米,后门排污”,是制米行业的“疑难症”。
如今,虎林人守着“粮山”,仍然精打细算,改造“垃圾”身份,实现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
绿色水稻年产量达125万吨,随之而生的是11.25万吨稻糠、25万吨稻壳、125万吨稻草。虎林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要想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把注意力从“末端治理”扩展到“源头消化”。市里对“链接”型的企业重点帮扶,使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使得米业加工由过去的“环保老病号”,摇身变为生态示范产业。
清河泉米业有限公司,“胃口”特别大。自己的稻米生产线吐出的“垃圾”不够吃,还要吃别家“吃不动”的。市环保局为污染物找“东家”,嫁接补链,其他制米企业自己不能消化的“垃圾”,都往这里送。每年“吞”进10000吨米糠,榨出1000吨米糠油,为企业盈利30万元。稻米生产线“吐”出的稻壳,又被自己的发电厂“吃”掉,每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发电吐出的稻壳灰再被“吃”掉,“挤”出万吨水稻专用复合肥。“吃”垃圾的清河泉米业尝到甜头,主动承担了供应“垃圾”企业的运输费用。
纷纷效仿清河泉,在虎林,许多制米企业主动串起“食物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料,既节约了资源,又把污染物消化在工艺流程中,促使稻米加工业从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绿色制造”。
过去,一些企业对环境保护“口惠而实不至”。如今,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理念正在被企业所接受,米业掀起的“循环链”热潮,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模式,使生产过程实现“零废料、零排放”。绿都集团,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0家制米企业,专门生产开发销售绿色食品,虽然财大气粗,但也在能量的梯级利用上打起了细算盘。去年,企业利用稻壳,新上两座发电站,稻壳成了“香饽饽”,目前企业又想“扩胃”,要再上10座发电站,年可处理稻壳11万吨,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实现利润1528万元。
垃圾,作为“脏、废”代名词的传统概念,正在虎林受到挑战和修正。
如今,虎林正积极探索将各类“废物”循环成能够再次利用的“资源”。环境污染减少的同时,是就业空间的扩大,目前,全市“垃圾事业”给近1000人“造”出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