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日电题:为水而战——非常时期的和谐社会构建
哈尔滨人终于战胜了这场城市发展史上都十分罕见的水危机。哈尔滨向世人展示了她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总结这场为“水”而进行的战斗中,会给人以好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危机可以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危机防范。当今世界,是一个机遇多多,危机也同样多多的世界。危机,正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达由过去的偶发性变为常态性。在高度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里,社会变革的速度大大加快,使得社会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强,任何局部发生的危机都有可能酿成大范围甚至全面的危机。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制度,很多国际组织也都有危机管理计划,都高度重视危机的防范和处理,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积极探索危机管理的新思路、新视角、新对策,成为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做出努力。
在面对哈尔滨建城以来最大的一场停水危机考验面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团结奋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让百姓知情,保百姓安全,让百姓放心”,这是应对危机的原则。
面对危机,信息透明。“让百姓知情,保百姓安全,让百姓放心!”当11月21日获悉松花江水体近期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后,市委、市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把真实的信息告诉百姓。
我们已有过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中央政府也一直遵循这样一个应对危机的原则。当市政府发布,拿出了第二次公告后,证实了上游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的消息。并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人们在污染水团到来之前,储备干净水;再而后的每一时刻,政府都随时不停地发布消息,让人们了解实情,组织专家提出科学决策应对措施。也就是说,政府一直作为百姓的主心骨,在强有力地组织战斗。市民有了安全感,才能配合政府共度难关,哈尔滨才上演了一场令人感动的“鱼水之情”。
弱势群体的状况是区别社会文明的分水岭。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一个政党的试金石。
以民为本,诚信友爱。这场危机,无疑加大了市民生活的成本,这对于那些生活本来就困难的群众,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时刻,政府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弱势群体,政府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向困难群众伸出温暖的双手,确保缺水时刻无偿向他们提供纯净水。这是政府的责任。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所表现出的这一“本分”,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们正是从这样的政府行为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了市民道德层面上的素质。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和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安定有序,依法办事。在面对这场突来的危机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合作。当人们盲目抢购纯净水和食品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做蠢事。在市经济条件下,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商品一定要向它最需要的地方流动。“水将要短缺”的市场信号,会大大刺激商家迅速组织货源,填充市场的空缺。在短时间内,一些紧缺商品的价格上涨,也是很自然的。问题是,看政府怎样动作。哈尔滨市政府从用行政手段调节供水,很快就转向了在救助弱势群体的同时,去强有力地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行为,确保人们的正常消费。在转型时期,我们的政府,第一次尝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甜头;也是最深刻地领悟到了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应该去做的事情。
和谐社会应建立在和谐行为的基础上。危机的考验告诉我们应从治本上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危机的考验告诉我们,应从治本上解决。这场“水危机”虽然我们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们不应过早地盲目喜悦,有的应该是对未来的担忧!松花江的污染由来以久,吉林化工厂的污染排放,永远是悬在松花江下游几百万人民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毫不负责任的工厂排污行为不根除,松花江下游的百姓生活就不能安生!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是的,我们将有磨盘山水库来救急,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母亲河”再蒙受灾难,更不能漠视没有别的办法去解脱困境的松花江沿岸的那些农民兄弟!我们也注意到了国家领导人对此次恶劣事件要追究责任的明确态度,我们的政府要进一步对人民负责,尽快促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否则,和谐社会的建立就会被不和谐的行为所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