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日电 题:身残志坚创造美好
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残疾人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上的缺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的不便。但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学习技能,自食其力,创造着美好生活……
12月1日,哈市残联开设的按摩、美甲等5个免费技能培训班开课了,200多残疾人接受技能培训。记者在残联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等渠道走上了就业之路。
据了解,哈市残疾人总数为34万,16至59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是13.4605万人。其中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8.0507万,这部分人基本全部就业;生活在城市中残疾人的人数是5.4058万人,这部分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多数已经走上了就业之路。
49岁的张福成从事按摩工作已经快20年了,患先天性视网膜脱落的他从小就立志要自立。1984年,张福成被推荐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按摩专业大专班学习。1987年,在残联部门的帮助下,张福成成为按摩康复医院的一名医生。1991年,张福成承包了医院的一个门诊,十多年间,张福成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我虽然看不见,但我的心里还是很亮堂的。”这是张福成经常说的一句话。工作之余,张福成喜欢写文章,如今,张福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很富裕。
像张福成这样辛苦劳动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据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省残联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自2004年创立以来,一直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培训,免费食宿的培训政策,共培养近400名残疾人按摩师,就业率高达92%以上。而哈市盲人按摩员的平均月收入一般在800元以上,这项培训解决了很多盲人的就业问题。1日记者走入省残联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按摩实践课堂,学员们正两人一组,互相进行穴位按摩练习。在人体经络模型的教室里,老师正认真指导学生实践,力争使每个美甲学员都充分熟悉人体的各个穴位。即将毕业的学员李海英说,以后可以轻松、快乐地生活了,因为通过学习她找准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看到”了光明的前途。现在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开一家自己的按摩院,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据介绍,残疾人就业有三种途径,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和个体就业。集中就业主要面向福利企业,目前哈市有1.0812万残疾人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哈市残联和各福利厂、部分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如哈轴承福利厂现在就安置了100多名残疾人在该厂工作。今年24岁的徐磊,身高一米八十多,是我省聋人篮球队的队长。日前,他代表我国赴澳大利亚参加世界聋人奥运会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哈市残联就通过集中就业的形式,把他安排在哈市的一个火锅城做服务工作,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一起安置的还有三个聋人。
分散就业是指按照《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目前哈市有1.2454万人以此方式就业。另外,哈市还有近2万残疾人自谋职业,自食其力。有的肢残人员支起了修鞋铺,有的女孩子干起了美容美甲,日子过得都很有“滋味”。
为了让残疾人有“一技之长”,省、市各级残联加大了残疾人技能培训。截至11月,哈尔滨市各区残联已对近2000残疾人进行了免费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了谋生的手艺。在哈市残联技能培训学校大堂里,款式多样的中国结、精美的系列剪纸作品、造型各异的布贴画等手工作品,都出自残疾人灵巧的双手。一幅做工精美的索菲亚教堂的布贴画标价700多元。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省市各级残联还采取“一帮一”、“小额康复扶贫贷款”等有效措施,切实帮助残疾人自主就业脱贫致富。
正在接受培训的肢残人伍芬丽说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就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创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