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日电 题:“东方第一哨”的风雨阳光
北纬48度15分42秒,东经134度40分32秒,祖国大陆的东极。在东极点上,有一个哨所——东方第一哨。在这个位于抚远县乌苏镇的哨所里,有一群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打的“钢铁男儿”,他们是军人,是肩扛钢枪守卫边疆的军人。
多少次烈日当头、多少次狂风卷雪;多少次泥汗湿衣,多少次严寒彻骨;多少回思念故土泪湿枕衫。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退缩,伫立在几平方米的哨岗上,无怨无悔。
他们是英雄,是东方第一哨的英雄,是祖国和平年代的英雄。11月初,“东方第一哨”进行全面翻建,在新的“东方第一哨”落成之时,本报记者再次走近这些和平年代的英雄们。
雪夜奇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便将战士们巡逻的路封上了。早饭后,集合哨准时响起,战士们穿上羊皮大衣,挎上步枪,戴上大耳棉帽,准备出发。这一天的巡逻路线是黑瞎子岛方向的8号棹(标)。
大荒甸子上的草长得很旺,如果在夏天,只凭几个人的脚板是踏不出专门的巡逻道路的,只有到了冬季,才能走出一条雪道来,可是新雪盖旧雪,道路还是不固定。
哨长张志刚带领6名哨兵走在最前面。头上飘着雪,从大头鞋底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多年来,在茫茫雪原中,只有这“咯吱咯吱”声和狂风的呼啸声陪伴着他们。由于没有明确的路标,大家尽量沿着江岸走,这样不至于迷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难免要走一些弯路,所以弯弯绕绕地到晌午才到达目的地。
在一处闲置的渔窝棚里稍做修整,战士们开始往回返。雪越下越大,队头看不见队尾。这个时候很危险,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雪窝子里。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尽量绕开雪窝子走。没想到左拐右转、绕来绕去却离松花江江岸越来越远了。走了4个多小时,连个哨所的影子都没看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迷路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大雪仍然在下。战士们真有点儿怕了,担心自己会成为“雪线英雄”,因为战士雪线牺牲的事迹报道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战士孙跃建议用电台和后方联络,请求救援。大家商量说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方位,而且大雪封道,没有任何车辆可以开到这里,他们只能自救。
就在这个时候,多次面对生死考验的哨长张志刚冷静而坚定地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能惊动后方,于班长在前,我断后,子弹上膛,一直往前走,无论如何不能停下来,否则我们都会被冻僵,要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
巡逻队伍继续前进,突然,右前方的一个大雪坎子下面“噌”地蹿出一个庞然大物。警觉中的战士立马把枪对准了它,班长于洪雷一声断喝:“别开枪!是大马鹿。”
马鹿被惊得一回头,向前蹿了一段,放慢了脚步。也许是一种直觉,大家不自觉地跟上去。马鹿跑跑停停,不时回头看一看。大家心领神会地跟着它。一位战士惊喜地说:“这只马鹿好像在咱哨所附近出现过几次,打渔的‘三梁子’一直想‘琢磨’它,那次要不是咱们战士阻止,‘三梁子’就逮住它了,这家伙是不是来报恩的?”
这么一说,大家心里都有了一点儿安慰,步子跟得更紧了。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隐约出现哨塔的影子。没有人做声,因为大家怕不是真的。直到哨所的轮廓完全显现在眼前,他们才知道,自己真的活着回来了。
三推婚期
第十八任哨长李军和爱人顾立伟的婚礼是在哨所举行的。
去年7月27日,顾立伟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来和李军结婚。
伴郎是哨所的一名战士,伴娘是镇上的一位渔家女孩儿。
没有鼓乐笙歌,没有彩旗花车,他们却拥有了一个最令人难忘的婚礼。
李军和立伟是中学的同班同学。高中毕业后,顾立伟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学,李军则应征入伍,来到边陲前哨当一名哨兵,两年后考取军校。
去年年初,二人许下终身,并将婚期定在国庆节。
结婚报告批下来的时候,团里下达了接兵任务。作为接兵的人选,李军带着组织的信任南下江苏。
临出发前,李军给顾立伟打了一个电话,听筒那边,她说:“好事不怕晚,那就将婚期订在元旦吧。”
元旦前夕,李军又在教导队训练新兵,抽不出时间结婚,他只好再给立伟打了一个推迟电话,立伟照样没有说什么。
今天3月1日,李军被调到“东方第一哨”任哨长。
“五一”前夕,他再次硬着头皮给立伟打了第三个推迟电话,婚期定在“八一”前后。听筒那边,立伟沉默了一会儿之后轻声说:“希望下次不要再变了。”
这一次,李军和顾立伟的婚礼终于如约举行。二人商定,就在哨所完成他们的终身大事。
7月26日,顾立伟从老家辽宁赶来。
大家列队,唱着《我把太阳迎进祖国》,欢迎这位远方的特殊客人。
结婚这天早晨,顾立伟和战士们一起参加了升国旗仪式。
当看到鲜红耀眼的五星红旗同喷薄而出的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顾立伟忍不住留下了泪水。
“东极”记事
11月初,“东方第一哨”新址建成,佳木斯军分区政治部干事林向阳随军区领导来到“东方第一哨”,并写了几篇日记,摘录如下。
11月2日:我陪小兵站岗
今天大风,我陪小兵站岗。小兵叫胡雪峰,是一名新兵,虽说已年满18岁,说起话来奶声奶气的,深得官兵们的怜爱。
因为今天风大,老兵们都争着替他站岗,他坚决不肯,于是我便跟他登上了哨塔。
塔楼里除了“呼呼”的哨响,再听不到其他声音。哨塔摇摇晃晃,人在其中如站在水中的摇船上一般。小兵的腿有些发抖。
我说小胡你下去,我替你站完这一班岗。小兵这回却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连这都做不了,我怎么能算是‘东方第一哨’的哨兵呢?”他还用他们指导员赵志勇的话给我吃“定心丸”:“晃墙不倒,倒墙不晃,林干事你不用担心,这大架子结实着呢!”
正说着,气象观测员刘世洋来报:现在的风力虽然很大,但站哨不会有危险,小兵抿嘴一乐:“我说没事儿吧。”
11月3日:远方来客
从远处开来一辆小轿车,下来一名穿着时尚的中年妇女,一看就知道是来旅游观光的。
战士礼貌地接待了这位名叫杨光珠的上海游客,并把哨所的光荣史向她一一作了介绍。辞行的时候,她不慎将一只耳环掉落。因地上积雪未消,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战士们纷纷赶来,排成一排在雪地上摸索着,直到帮她找到了那只耳环。杨光珠非要给官兵们留点儿纪念品。哨长说:“那您就给我们留一句话作为纪念吧。”杨女士在哨所的留言簿上写道:“东方第一哨,不虚此行。”
11月4日:感受英雄
我也是军人,我也会为保卫祖国献青春、洒热血,但,我更加敬佩“东方第一哨”的军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见到了真正的英雄。
作者:张辉 来源:三江晚报 编辑:房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