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5日电 3日上午,黑龙江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吸引了7万多名毕业生参与,这个数字再次刷新了黑龙江省面向毕业生双选会的纪录。随着眼下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分别举办的招聘会场次增多、加密,黑龙江省200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进入了一个高潮期。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要求不断更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不高、学校与学生双方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科学把握等问题,构成了黑龙江省今年毕业生就业的新热点、难点。
用人单位抛出专业新名词———热门专业位次再刷新
在3日的招聘现场,许多单位都打出了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如金融保险、金融英语、工程预算、建筑热风,等等。这些从前并不多见的新名词,使许多毕业生感到陌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据了解,目前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已越来越细致,更加趋于规范化。他们要在录用人员的过程中,挑选到适合岗位的最佳人选,即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专长,这就决定了毕业生要在所学专业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注重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
据统计,目前从专业需求看,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持续看好;金融、财经、政法类专业岗位少,但回报率高;市场对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等专业需求量大增;而对文史哲类的要求则更高。与此同时,目前黑龙江省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明显的“三高三低”,即录取研究生比例逐年增高、到民营企业就业逐年增高、到三资企业就业逐年增高,而到机关就业比例降低、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降低、到国有企业就业比例降低。名企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需求更加切合实际,这些都决定了毕业生所要面对的是更加严格、有序的用人市场,更加需要理性、科学地对待。
市中高级人才市场经理赵树智认为,一些高校原来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时间差,导致一些毕业生无业可就。今后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进行今后几年社会用人的调查,以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皇帝女儿也愁嫁———毕业生综合素质待提高
在一民营企业的招聘台前,某名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男生自我介绍是英语六级成绩85分,但当招聘者问他是否可用英语对话,并用英语对其提问时,这名男生竟然红着脸,吞吞吐吐半天没用英语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
据了解,目前像这样手握各种证书、拿着高分成绩却缺乏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现在好多毕业生基础课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却缺少实践能力,更别提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一系列能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高素质表现,因此要寻求高质量的就业,也就难上加难了。
据统计,2003年黑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为11万人,2004年为13万人,2005年为15万人,今年再创新高,达到近17万人。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持有名牌高校毕业证或是多种证书,也很难在求职者中有显眼的效果。省人事厅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人用人时,更强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不乏对人才自身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因此毕业生在平时除了课堂所学,更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经验,甚至要主动寻求实践机会,找工作时要更多地倾向于自己喜欢的、可能擅长的工作,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
不做撞钟的和尚———职业生涯应科学规划合理决策
在此次招聘会上,毕业生们“撒简历”的现象已不多见,大多数都能理性地选择所需要的职位。但记者连续采访了几名学生,他们都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正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自己对所选的工作只是感兴趣,即使签约也只是意向性的,究竟什么岗位最适合自己,谁也说不太清楚。
据黑龙江省某高校日前对应届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4%的同学表示有自己满意的单位就签约,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是把择业满意度定位在就业单位的地点、规模和薪金待遇上,却忽略就业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能够长足发展。
据哈工大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毕业生在就业中走点弯路固然会增强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但如果弯路走多了,难免会丧失积极性,无形中造成社会、人才各方面的浪费。“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是要找到用武之地。职业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控制弱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克服弱点上。只要识别并发挥自身的天赋,配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找到适合的岗位并坚持下去,就有希望成功。
有专业人士提出毕业生的求职应分三步走:即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合理决策。首先,知己知彼,熟知自己学过什么、做过什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举一反三;其次,了解所要去的单位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的职业选择规划在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并合理确定各个时期的目标,逐个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