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7日电 植根于黑龙江本土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北大荒版画历经四十余载的风雨路程,几经拼搏,在当代中外版画艺术语境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享誉国内外。雄奇瑰丽的北大荒版画不仅仅是黑土文明的硕果,更是北疆文化的骄傲。
从北大荒版画诞生之日起,《黑龙江日报》就对这一黑土奇葩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由衷的喝彩。恰逢《黑龙江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本报举办了《北大荒版画精品展》。近日,省内版画界的精英们坐客《黑龙江日报》,畅谈北大荒版画发展历程,展望北大荒版画远景。
晁楣:黑龙江版画在创新中发展
北大荒版画从五六十年代崛起,经由转业军人、下乡知青、垦区青年不同成分的三代作者的创新发展,走到了今天。先后涌现了阿城版画、大庆版画、大兴安岭版画、鸡西版画等业余版画创作群体,形成了一支号称拥有200余人骨干队伍的版画大军,在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上书写着重要的篇章。据我所知,长期以来,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省能够像黑龙江一样把版画作为第一大画种排在所有画种的首位的。
近几年,黑龙江版画也在面临着考验,黑龙江地处边远北疆,经济不发达,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黑龙江版画的继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要想走出困境,还需要人才培养、艺术创新等多方面做出努力。黑龙江省有史以来没有独立的高等艺术院校及单独的版画专业,没有其他版画强省如浙江、江苏、四川和云南那样的优势。多年来这些艺术院校一直在为本省培养和输送经过严格训练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而我们由本省录取到各地高等艺术院校版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没有回来。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是振兴版画业的关键。另外版画创新是其更好生存下去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业余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较差,较难突破原有水平的局限,持续发展的底气不足,群体创作中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创作方法,一人出新,众人仿效,则易使作品风格雷同,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自我意识和个性化追求,这就需要版画作者在风格上展示作品个性,在突破原有创作模式限制等方面下功夫。也只有这样,黑龙江版画才能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创作新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袁耕:与其他版画流派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弹指间四十余年过去,北大荒版画完成了由单一风格向多样风格的过渡,北大荒画派历久弥新、后继有人并获得了更高的升华,她与四川、江苏、云南以及国内外其他各版画流派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已经并将继续在我国现代版画的灿烂星空里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四十余年来历经几代创作集体并且壮益弥坚的北大荒版画学派,能否臻于不惑并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是值得所有关心她的人们为之认真地思索和做出不懈努力的。
北大荒版画的成功,还在于她影响和带动了黑龙江流域版画创作的全面繁荣,使北大荒版画这一本土艺术品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人们欣喜地看到:多年以来,在晁楣等北大荒版画元勋们的直接关心与具体指导下,相继涌现出阿城、大庆、鸡西、大兴安岭等区域性版画创作群体。由于作者群的扩大和更新,将原来着重表现垦区大农业的题材,拓展到表现大油田、大煤矿、大林业等现代工业题材以及北方民族风情等领域的题材。上述群体的版画家们依据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借鉴北大荒版画创作的成功经验,坚持深入生活,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群体的作品无论在审美角度、抒情色彩、形式美感、装饰趣味方面,还是在画面的色调、构成、节奏、韵律处理等视觉传达的把握方面,抑或在选择板材版种、运用肌理特效、拓印手法次序等等对版痕、印痕的追求方面,既有对北大荒版画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借鉴,又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陈龙:拒绝平庸展现开拓
我刚刚参加完第十七届版画展,通过这次展览,作为一名版画作者,深感推陈出新的重要。这次我省的有些地区版画全军覆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新的艺术语境,没有创作出能够展示个性的作品,看上去又不精致,技术层面又欠火候,引不起观者的“激情”。
作为北大荒版画的继承者,应该加强自身对北大荒版画的再认识,就是要在创作中拒绝平庸,用新的语境、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展示自我个性的风格,来创作北大荒版画。同时,要不断丰富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加强基本功的修炼。
为更好地展示北大荒版画的优势,还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北大荒版画能够在发扬传统画风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示自己新的艺术魅力。
张光林:“锁定”精神指向创作版画精品
“北大荒版画”是一种艺术品牌,不管人们如何怀念和仰慕,它已经完成了这一品牌所应负荷的使命。其后的创作尽管也冠以北大荒版画的名称,毕竟不是老字号的样式了。
北大荒版画竖立的丰碑已立在那里了,后来的小碑尽管林立,远不如先前的壮美。
现在,北大荒版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各种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也在冲击着北大荒版画原有的画风、精神内涵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扬北大荒版画精髓同时,赋予北大荒版画新的精神指向,增强版画的审美情趣,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为北大荒版画的作者们,应该冷静对待正处于转型期的北大荒版画,如何让版画更能突出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怎样的色彩、艺术手法等展现变革中的生活角落、人们心态等,在吸取新的优秀文化思潮影响的基础上,充实北大荒版画的精神内涵,创作出更多地高、精、尖的版画作品。
张洪驯:在超越中前行
在回顾北大荒版画发展历史时,感觉前辈的画风大气、壮观,给人以一种震撼力。他们优秀的画风一代一代在影响着人们,而作为新一代北大荒版画作者要在此基础上超越这种“震撼力”,在超越中发展,在超越中前行。
北大荒版画自然、恢宏、真实展露的画风,是值得推崇的。作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北大荒版画作者都应该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用新的理念、创作实践、绘画技巧等将北大荒版画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需要这个创作团体在题材选用、个人修养、个性创作行为等诸多方面下功夫,让新的生活体验、生活气息、生活色彩融入到版画创作中来,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北大荒版画更新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底蕴,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超越中,大踏步地前行。
郝伯义:只有探索才能创新
回眸北大荒版画青年创作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作者投身于垦区的建设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机盎然,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新房替代了过去的草坯房,生产生活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这些繁荣景象,激发了青年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一批批面目清新的版画作品,于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北大荒风情版画展》,又于1988年还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乌苏里江行-北大荒风情版画展》,1991年又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了《北大荒黑白木刻展》,获得首都美术界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时代发展,大浪淘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垦区北大荒版画迎来了新的转型期,那就是从50年代末形成的写实的一统艺术风格,到80年代以朴素抒情为特征的水印风情版画,进而变迁到个性化多样化的新画风。
其实,一种长期原封不动状态下的艺术形式,存在着新生的因素。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风情版画,再次向模式挑战,疏远荒淡现成的样式,朝多性化个性化的现代画风探求,以渐进的心态寻觅自己的形式语言;不再虔诚的认同规范,更不随波逐流,捕捉主观的审美情趣在发展中淘沙出一代精英,构成了新一代版画创作阵容。他们各自为战,独树一帜,改变长期形成的定势,扬弃与继承,超越与奋进,铸造成新时代的顽强斗士。当他们以后再次回眸,必当问心无愧。
刘荣彦:版画大省地位不可动摇
全国第十七届版展评选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中国美协分配给黑龙江美协的50件作品名额,实际入选27件,入选率52%%,这是近年来入选率最低的一次。通过这次版展,不难看出,中国版画目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全国第十七届版展的特点,来对照我省的版画创作,相对来讲,创作理念有些置后,手法较老,作品整体实力后劲有些不足,创新少,给人感觉老面孔,和其它版画大省美院相比,存在了一些差距。
古今中外,凡是能保留下来的美术经典,哪一幅都有它实在的生活影像,或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根据我省的版画发展及每个版画家的自身实际情况,须制定好今后的发展目标,努力方向,最好在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每幅作品如能给人感觉有变化足矣。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搞多种版材(综合板)制作,长期摸索,肯定会有新的发现,坚持自我,坚守本土,努力汲取,定有收获,版画大省的地位不可动摇,这需要用实力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