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3日电题:听了这话,脸红不?
似乎这已经成了一个规律:一到年关,关于农民工讨工钱的新闻就多了起来。仅在12月8日这天,哈尔滨市就发生了两起农民工因为资方欠薪而登上高楼以死相逼的事件。在某工地一处四处漏风的工棚里,记者看到三十多名来自乡下的建筑工人衣着单薄,面黄肌瘦,已经苦等了一个多月,而有关单位仍在互相推诿,问题久拖难决。
以过激手段来讨薪,实不足取,也涉嫌违法;不过,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些农民的处境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他们维权,还会发生这一幕吗?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迫于无奈,如果不是因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们又怎会铤而赴险?
就在十多天前,也有一群这样的农民,他们成为了媒体竞相关注的主角。那是在哈市受松花江水污染影响大停水期间,郊区几十位村民自发组建成了一个送水队,赶着马车,开着农用小四轮,浩浩荡荡进城为市民义务送井水。面对镜头,一位村民动情地说:“城里人平时帮了咱们不少,现在有难,咱不能在一旁瞅着啊……”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感人的义举!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就是老乡们朴素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感激,也许来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闹市街头快要迷路时受到一位市民热心的引导,也许来自于偶尔一次,城里某个单位为村里的一位失学儿童送去了学费和越冬的棉衣,因此他们才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因此他们才会说:“城里人平时帮了咱们不少。”
可是,听了老乡这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能受之无愧?
这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地拉大,各种社会福利待遇也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农民的平均寿命都要比城里人少十多岁,不可否认,这种差距是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体制造成的。在城市繁荣的背后,一代代农民兄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又有多少城里人为此就心怀感动,并想过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呢?恰恰相反,我们不只一次看到,有些人辜负了这种牺牲,伤害了兄弟的感情。城里的一些医院,专门利用农民的朴实,散发虚假广告,坑骗来自乡村的患者,无情地掏光了他们辛苦耕种的血汗钱,然后把他们赶出门外;一些素质低下的城管人员,对待进城菜农粗暴生硬,踢翻了菜篮子,撅断了秤杆子的现象不断发生;某些商家,将积压的伪劣过期产品卖给村民,还美其名为“送货下乡”;还有各种制度上的歧视,农民工的孩子入学时常被收取高额学费,同样都是在大街上被车撞伤,如果对方是一位进城务工的农民,得到的赔偿不及城里人的一半……对这些,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也心安理得。因此,当喝着村民们送来的清冽的井水时,当听到老乡们“城里人平时帮了咱们不少”这句话时,能不感到脸红吗?
灾难是最好的老师,它让人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团结友爱的重要。然而它能否驱除人们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冷漠?能否引起有关部门对现行政策的反思和调整?什么时候我们这些城里人能把这句话反过来说:“老乡们平时帮了咱们不少,咱不应再伤了人家的心……”?
城乡一家,亲如兄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未来社会蓝图,而画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