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15日电 入冬后,又到了豆制品的销售旺季。市场上的豆制品都产自何方?怎样进行运输?一些市民认为,豆腐的外观是白的,脏了肯定卖不出去,所以生产、加工过程中掺不了假。日前,记者对哈市豆制品市场暗访发现,哈尔滨市一些豆制品市场被“黑”加工点占领,给市民的饮食健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3日早晨,记者来到道里区一农贸市场,一个豆腐摊点的摊主正在接货。送货人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他从脏乎乎的毛驴车上搬起一板板热气腾腾的白豆腐交给摊主,卸货后赶着毛驴车离开。记者跟着他来到了顾乡一处偏僻的居民区内,见记者“鬼鬼祟祟”的,送货人警惕地问记者来找谁。记者称自己是开饭店的,想长期在他这里订豆腐。送货人热情地介绍说,这周围很多饭店用的豆腐都是他送的。记者提出想看看豆腐坊,送货人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同意了。他带着记者走进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里散发着一股股酸臭气,地面上脏水横流,不少黄豆散在地上,袋子里的不少黄豆还生了虫子,已做好的豆腐上盖的帆布已看不出本色,摸上去感觉特别黏。记者故意面露难色:“这里咋这么脏啊,这样的豆腐还能吃吗?”送货人不以为然地说:“全市的豆腐坊都这样,豆腐坊哪有干净的,我这还算好的呢。”
据了解,目前哈市市场上出售的豆腐大部分产自城郊或农村。很多农民都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把办豆腐坊当成第三产业的首选。他们生产的豆腐个大、量足,卫生条件却不容乐观。因生产规模小,加工点大多使用毛驴车作为运输工具。一位来自道里区太平镇的豆腐坊老板说,农民的运输能力有限,多数用毛驴车把豆腐从乡下拉进城里,一部分在早市出售,还有一部分批发给各个市场的个体业户,至于毛驴车拉豆腐能否保证卫生,老板回答“眼不见为净”。
据哈市卫生监督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农村的小豆腐坊绝大部分都没有卫生许可证,生产人员也没有健康证,这种地方生产的豆腐大都由毛驴车运进城,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
“白豆腐”到哪去了
几十年来,豆腐作为东北“特产”让哈市市民大饱口福,排队买豆腐的情景更是成为一些中老年人永远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豆腐代表着“营养、卫生”,哈市豆腐产业也是一片红火。当时国营大型豆制品厂占领了全部的市场,从豆制品一厂到豆制品七厂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不必担心二次污染,卫生情况完全有保障,生产出来的豆腐无论是口感、色泽还是营养价值,都比小加工点生产的豆腐好得多。就在其他企业纷纷告别手工小作坊走向机械化时,哈市豆腐企业却反道而行,告别了机械化回到了小作坊。当年的豆腐生产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了:转项的转项、动迁的动迁。哈市的豆腐生产又回到了农村小作坊,导致了驴车豆腐横行。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前豆腐属于“菜篮子工程”,政策上有很多优惠,是免税商品,一个厂的月产量可达10多万公斤。现在豆腐被推向市场后,由于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小加工点高很多,价格相对也要高一些,很多市民认为贵所以就不买了,大企业的月产量因此大幅下降。产量上不去,成本又高,企业负担过大,成规模的豆制品加工企业只能关门了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型生产加工企业不愿赚卖豆腐这样的小钱儿,因此现在豆腐市场基本是“驴车豆腐”的天下。
豆腐是哈尔滨人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的佳品,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引导,目前哈市豆腐产业已经岌岌可危。今后哈市豆腐产业的出路在何方?老百姓是否还能吃上“放心豆腐”?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民期待着“放心豆腐”重新摆上餐桌。
豆腐味道鲜美又富含营养,营养价值比鱼、肉等食物高出很多,多年来哈市市民已习惯吃豆腐制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大都不景气,豆制品市场被一个又一个“黑”加工点占领,“驴车豆腐”现象令人忧。目前,一些“黑”加工点为了私利,多次提取黄豆中的某些成分,使豆腐应有的营养价值所剩无几。白嫩的豆腐背后有多少黑幕?市民何时才能吃上放心豆腐?日前,记者对哈市豆制品市场进行了暗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