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3日电 题:打造新丝绸之路——聚焦第三届深圳·哈尔滨国际时装周
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黑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工大集团红博商业、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深圳·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即将于2005年12月27日—30日在哈尔滨市隆重举行。
深圳、哈尔滨、圣彼得堡三地联手共同打造的经济通道,正成为一条“新丝绸之路”,为中国服装业在“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本届时装周历时4天,主要安排时装周开幕式、闭幕式、国际名师名品展演、时尚产业顶级论坛、大型品牌对接洽谈、雪域风情服饰秀等系列活动。
有一些念头在王丽梅的脑海里埋了很久———4年来,它们渐渐清晰具体。在她赶往各个服装展会的航班上,在紧张的招商洽谈现场,甚至是在她喝杯水的工夫,她都会打磨这些思路。
作为红博商贸集团总经理与黑龙江服装协会会长,王的思路总是有些跳跃———当初没有多少人理解红博冠名“中国服装论坛”的深意,就像他们曾经不相信“深圳时装周”会北上哈尔滨举办一样。在完成这些铺垫之后,王终于给她的那些想法找到一个充满生机的答案———深圳-哈尔滨-圣彼得堡,几方共同搭建的经济通路,将她的团队和所依托的城市放到了国际经贸背景的舞台中去,开始博弈。
一个机会
王将这条经济通道称为“新丝绸之路”———其中不乏借古喻今的造势,但实非商业概念的炒作。因为其间既有政治背景的依托,又有贸易契机的水到渠成。
今年7月,在我国高层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两国发表了《中俄联合公报》,2006年到2007年这两年的时间里,中俄贸易年将开始,明年是中俄贸易年在中国的一年,2007年是中俄贸易年在俄罗斯的一年。其中由市场基础与经济平台拉动的商机将会更加频繁丰富。
近几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服装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商业人士预言,凭借“中国俄罗斯年”的强大声势,中俄贸易必然向纵深多元化发展,中国品牌国际化通路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王丽梅告诉记者,此前,她已经参加了5年的大连服装节,3年的北京服装节,去过的各类服装展会也不胜其数,但能收获巨大人气和订单的不过寥寥几家———因为这些城市拥有独特的气质和某种资源优势。而其他的服装展会无非千会一面,前景堪忧。
由那时起,准备做服装展会的王丽梅一再推迟了她的时间表。因为每件成功的商业运作都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做辅。
今年7月,王丽梅在厚积多年后终于等来了这样的机会———“中国从纺织品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迈进的第一个步骤是成为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大国。中国在世界纺织服装经济循环的大链条里寻找到了一个哑铃模式,充当了中间的角色,也就是两头在外:上游原料供给在外,下游终端市场在外。”中俄贸易年的契机无疑给王丽梅的分析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时装周举办之际,中俄高官、深哈政要、中俄服装行业领袖、经济界言鼎泰斗、时尚界资深学者、顶级服装设计师、服装生产厂家、产品分销商、友好商城、著名导演、影视红星、一线名模将云集冰城。
王丽梅肯定地说,看看吧,这些一定会给哈尔滨和红博带来想像不到的诸多机会!
一条通道
“我做的不是展会,是通路!”王丽梅时刻强调本届时装周的定位。
不错,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财富流届时在哈交汇,直指圣彼得堡,其意义确实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展会!
其实,深圳时装周之所以移师北上,也正是看好了对俄的这条贸易出路。深圳服装协会秘书长沈永芳是其间的关键人物,有人甚至开玩笑称,时装周是沈、王南北两位商界女性导演的一出二人转!沈、王之间有这样的默契———如果成功,这条国际通道将是深、哈两市,乃至全国服装行业突围的转折点。中国作为全球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服装业跨入后配额时代,中国参与世界服装产业的竞争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从当前来看,中国服装业国际化的比较优势无疑就在于:挺进金字塔的中下层———俄罗斯及东北亚市场,这处市场纺织品基础薄弱而需求又十分庞大。
在“新丝绸之路”上,哈尔滨作为中点,一头链接深圳加工基地,一头链接圣彼得堡市场终端,充分体现了中国品牌国际化通路节点的最佳组合。
王丽梅说:“在中国服装界,深圳已经成了品牌服装基地的代名词,‘深圳制造’在全国各个商场往往占据着最佳位置。而俄罗斯圣彼得堡是欧陆时尚的代表城市,在‘深圳品牌生产基地—哈尔滨贸易平台—俄罗斯市场终端’市场链的互动中,第三届深圳哈尔滨国际服装周,实现了深圳改革开放时尚窗口与哈尔滨贸易窗口的完美结合。”
按照王丽梅的设想,哈尔滨只有先成为服装贸易的平台,以后才能成为服装加工的基地。在她眼里,哈尔滨的独特的气质也完全可以成为更广义的基地。
就新丝绸之路而言,是三个城市时尚产业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就哈尔滨而言,它是一个中间环节,起到产品、品牌资源整合和国际经贸平台的作用,同时,新丝绸之路的两端,也将由一个城市拓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资源整合国际经贸的深入,将会在哈尔滨派生出融设计、生产、品牌孵化、推介展示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基地。
“哈尔滨是一座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我们人均纤维占有量居全国首位,文化传统与俄罗斯等欧陆国家相近,是天然的服装秀场,加上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城市完全具备成为服装信息、生产、加工、展示、贸易集汇的大基地,到那时,人们不但会拥有服装产业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还会享受更低价格、更高品质的服装。”王丽梅说,这个时间不应超过5年。
一种模式
王丽梅和“红博”辛辛苦苦构建了新丝绸之路,到底贩卖的是什么?
“我们做企业当然是追逐最大的利润,但同时必须承担社会的责任。”王丽梅说,“只有当责任和利润统一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做三地之间国际通路更像是一种尽责任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通路做成,贸易量逐年增长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入局者,“红博”的前期垄断优势也必将不再。
对此,王丽梅道出自己的判断:“这条国际通路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机会很短暂,稍纵即逝,我们做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抓住第一轮机会。可以说,我们是在画一张饼,饼不是虚的,它真实存在,但有真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和消化能力,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入局者来一起填充它,吃它!饼大了,我们还可以为造饼和吃饼的那些环节提供服务。说白了,我们的利益是和城市,和竞争对手相辅相成的。”
王丽梅告诉记者,她贩卖的就是这种模式———合作共赢的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沈永芳是一位成功的买家。她对记者说:“深圳国际时装周之所以在第三届移师哈尔滨举办,除了看中哈尔滨国际化的平台优势和良好前景外,更多是看好了合作伙伴,也就是工大集团红博商业。红博在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通过红博的新商业模式,包括深圳在内的众多品牌,迅速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得以推广。红博文化营销知名度很高,连续三年主办中国服装论坛、参展国内各类展会,显示了新商业的胸襟和气魄。此外,12月5日,哈尔滨地铁工程正式开工,红博作为哈尔滨地铁商业的运营商,有着巨大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初运作时装周移师哈尔滨时候,我就对人讲,如果和红博合作,我才有决心,这样打造新丝绸之路的速度和步伐才会加快,事实证明,我们与红博牵手合作,就已经证明本届时装周成功了一半。”
王丽梅十分珍视合作伙伴的这种善意,她因此特意提到了活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俄边贸“倒爷”:“他们可能挣到了钱,但做坏了市场,做死了贸易。”王将那种模式的败局归根于无序和低门槛,她强调新丝绸之路和“倒爷”们的区别:高门槛;统一的市场资源、信息和产品的整合;诚信。
王总结:我们做的不是边贸的重来,而是服装产业的一次布局,国际贸易平台的一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