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8日电 27日,哈尔滨市社科界专家学者召开“2005年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畅谈评选活动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及其所承载的“哈尔滨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城市精神的生动展示
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专家黄澄表示,今年以来,我们这座城市发生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不仅被评选出来的11个感动人物(事件)催人泪下,98个候选人物(事件)也个个感人肺腑。事实上,从推荐到论证的过程中,我们所了解到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哈尔滨人的精神风貌,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些人物(事件)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成果,是“哈尔滨精神”的生动展示。
市法学会专家张荣表示,此次评选出的“2005年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都很平凡,但每个人物(事件)都集中体现了哈尔滨人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都描绘了普通人物对人生的美好追求,都诠释了在平凡岗位做出伟大事业的奋斗精神。正因如此,这些故事才非常感人。
市社科院院长鲍海春表示,每个感动人物(事件)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形象展示了哈尔滨人崇高的大局观,自然流露出了哈尔滨人乐于助人的无私情怀,表达了哈尔滨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赤胆忠心,是对“哈尔滨精神”生动、具体、全面的诠释。
哈尔滨精神的传播载体
与会专家认为,“感动人物(事件)”不仅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和延伸,也是传播“哈尔滨精神”的有效载体。宣传“感动人物(事件)”,对于传播“哈尔滨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市社科院专家李宏君说,“2005年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评选揭晓后,11个感动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很快成为街头巷尾传颂的话题。传播这些感人故事,就是在传播“哈尔滨精神”。
哈工大人文学院教授李长胜说,从评选出来的11个感动人物(事件)可以看出,这些感动人物(事件)多数都很平凡:农民医生战胜军、雷锋鞋匠孟广斌、爱心少年孙慧熙……这些感动人物(事件)都能从平凡中见真情、见伟大。也能因为其平凡、贴近,才更容易被市民接受,更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它们在弘扬“哈尔滨精神”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专家鲁锐说,通过评说和宣传这些感动人物(事件),不仅能使“哈尔滨精神”更加深入民心,也能够让外地人对哈尔滨有新的认识。一个个感动人物(事件)在感染哈尔滨人的同时,也能够打动外地人的心。这些故事承载的“哈尔滨精神”,会成为哈尔滨闪亮的城市名片。
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感动不是目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评说和宣传“感动人物(事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市民化感动为力量,让“哈尔滨精神”成为促进城市快发展、大发展的精神动力。
市党史研究会专家刘恒成表示,城市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的原动力,这种精神原动力就是每一个人对于明天的美好期待和祝愿,而城市精神则是对这种精神动力最好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应该不断地挖掘这些感动人物(事件)中所蕴含的城市精神的精华,把感动变为行动,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市社科联主席刘根成认为,广大市民学习、传播“感动人物(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先进、寻找差距的过程。正是这些“感动人物(事件)”身上的闪光点,让千千万万市民感动的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不足。这些差距和不足会激发一种精神动力,让人们自觉地、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
市社科院鲍海春院长表示,“感动人物(事件)”及其所承载的“哈尔滨精神”,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社科专家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对每个感动人物(事件)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进行深入研究,让这些精神财富更好地为城市的快发展、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