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9日电 1元钱的投入,能换来80倍的回报,这事就发生在石化公司腈纶厂。这份投入是笔奖金,叫“厂长特别奖”。
今年11月29日,腈纶厂发了两笔“厂长特别奖”:邢宏斌和赵长海两位师傅,分别获得3000元和5000元的奖励。这是今年该厂发出的第14笔奖金,现已累计发放“厂长特别奖”21000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是奖金投入的80倍,共计160余万元。
腈纶厂领导说:“我们的利太小,原料贵,成品价还动不了,不捡‘芝麻’就挣不到钱。”啥是芝麻?就是降能耗、降成本。谁来捡芝麻?靠全厂每个人。2002年,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工人和技术人员技术革新、搞发明的积极性,腈纶厂把原来的科技创新奖等进行重新整合,起名叫“厂长特别奖”。“厂长特别奖”按季度发放。从创新奖一次性奖励300元至1500元,一下子提到了奖励1000元到5000元。
奖大了,也按时发放了,谁想拿都行,就看个人或集体的真本事了。
获奖的邢宏斌和赵长海两位师傅,都有真本事。邢宏斌是一名技术人员,他针对回收蒸发线的冷凝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不但达到了预期效果,还节约了大量原料脱盐水和蒸汽,一年下来能创效益60多万元。
赵长海是一名纺丝车间的工人,他提出了用高缩率长丝代替高延伸长丝的方案,让成本降低了,质量提高了,使今后的毛条生产获利更为丰厚。
现在,你到腈纶厂哪个车间,都能遇到小发明家、小革新家。在电力车间,记者就遇到了两位革新能手:姚斗春和张学斌。
姚斗春2004年和2005年都获得过“厂长特别奖”。今年获奖的原因是,他修好了纺丝车间生产线上的一个安全开关。这个开关,控制生产线。可从设备进厂那天,故障一直不断,该停时不停,不该停时倒停了,就被拆了下来。今年,姚斗春把它改了一下,它就乖乖地“听话”了。
说到获奖,姚师傅乐了:“工作得到肯定最重要。我们都想通过发明,证明自己的能力。”
张学斌也因让毛条拉断机功率提高,电耗下降,获得过“厂长特别奖”。
发了这么多的奖,工人们个个服气。因为,要申请拿到这笔大奖,须经过个人申报、科室(车间)认定,副总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鉴定等数道关口,才能确定,然后召开全厂职工参加的颁奖大会,由副厂长主持,厂长颁布嘉奖令,亲自发下奖金。获奖人手捧支票,怀抱鲜花,真是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