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0日电 题:校园暴力的背后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园暴力事件却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
“黑色星期五”,是一个初中男生的绰号。在谈起这个绰号来历的时候,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
他的父母早出晚归忙于生意,所以经常给他一些零钱吃饭,当时他是初一学年组里的“小财主”之一。一个周五晚上,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他被四五个同校的高年级学生拦住要钱。他说钱已花光了,几个人上来就打……也就从那天开始,他必须在每个周五向“老大”交钱,否则就要挨打,他的绰号也就由此而来。被打数次以后,他才把此事告诉父母和老师,之后,他再次挨“老大”的打。后来,他不再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向任何人讲,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联合更多爱打架的同学,终于在一天晚上把“老大”等人打了。从那以后,他便成为全校学生眼中的“大哥”。为此,“黑色星期五”总结出一条:很多校园中的“老大”都是被打出来的。
半个月前的一个下午,某中学的学生李明(化名)在上政治课时被人叫出教室,几个人不由分说对他拳脚相加。李明身体多处被打伤,住进急诊观察室观察。
据李明讲,当天中午放学后,他在校园外的食品摊上买零食,突然有3个陌生人对他又打又骂,幸好被及时赶来的好心人拉开。随后,他回到教室,听说打人者是受同学洋洋(化名)指使。他找到洋洋理论,起初只是对骂几句,后来厮打在一起。俩人在互相厮打时被另外3个同学看见,便出手帮他打洋洋。下午第一节上课不久,有人敲门以有事为由叫他,经老师允许后,他刚走到班级门口,就有五六个膀大腰圆的人对他一顿拳打脚踢。有几位来拉架的同学也被打人者骂走了,还有一个同学臀部被打伤住院。后经了解打人者是洋洋的家长领来的。
某校初三一女同学与福利院的一名19岁青年勾结,经常在校门口向放学的学生索要钱财。他们通常所用手段是,先威胁后大打出手。“‘大姐’可厉害了,她的事情我不敢说……”在该学校的学生当中谈起“大姐”,学生们都露出很惧怕的样子。据了解,该女同学除了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外,还在学校里模仿“黑社会”的一些做法,让学生称其“大姐”,如果有不服气者,就会遭到恐吓和殴打。该女同学的行为引起一些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纷纷找到学校要求对该女同学做出处理。
在校园里采访时,很多同学反映,“恋爱”中“争风吃醋”常常引发校园暴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同学向记者讲述了不久前发生在她身边的事情。
由于同桌长得十分漂亮,很多男同学都追她。在半年前,同桌终于找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班里的一名男同学,背着老师和家长谈起了“恋爱”。就在男同学痴情地爱着她时,她却突然离开了那名男同学,与同学年的一个家里很有钱的男同学好上了。在同桌的初恋男友了解到实情后,找来学校里爱打架的同学,约好晚自习后在校园外“火拼”。次日,她发现,同桌的初恋男友脸上有一处伤痕,而同桌的新男友没有来上课。
据了解,校园暴力事件在很多学校都会发生,只是打架的时间多在晚上,所以绝大多数的暴力事件发生后,家长和老师是很难知道的。
暴力的发生绝非偶然
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频频发生?记者在采访当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
大庆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与法律系主任、教授、法学博士丁启明说,近年来我市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有个体学生的内在原因,但是,影响学生的外在原因也不可小视,具有普遍性。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所感受到的是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关爱关怀及服务,有些孩子不懂得应当对家庭、社会、国家和历史负起责任。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使学生丢掉了评判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标准。中小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德育教育与社会现实与人性相脱节。社会不公平和社会反差造成了学生心灵的伤害和扭曲,贫富、地位、工农、城乡等差距,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基础班与重点班及普通班等人为制造的不公平,把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脆弱,这样的心灵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就可能引起违法违纪的偶发事件。
提起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的事情,“黑色星期五”的妈妈说:“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学生欺负以后,曾经想过给孩子转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转成。自从孩子经常被欺负以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说,孩子的性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平日里很喜欢说笑的孩子很少说话了。”后来,这孩子便开始在学校惹祸,经常打别的同学,孩子之所以变坏,家长也有很重要的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品德修养较差、生活方式不够健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隔代教育和管理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两年前,我就被一个学生打过,而且该学生还要用刀刺我。对于这样的学生,在与其家长沟通及对其说教无效的情况下,一是开除学籍,二是控制这样的学生少出问题,尽量不让其他学生和他接近。其它真的一点招都没有啊!”一位有十余年教龄的初中教师身有感触地说,校园暴力是个“毒瘤”,如果控制不好,其“传染”的速度非常快。表现较好的学生和那些身有劣迹的学生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好学生也很快会变坏的。对于那些劣迹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对他管得太严了,他就会动手打你。
对此,心理专家赵希武认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苗,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自私、任性、冲动等心理,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生活单调,一些学生心理不堪重负,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导致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和产生过激行为。中小学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空泛,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不能评价触犯刑法的预期后果,也让他们轻易地采取过激的行为方式。
专家为和谐校园支招儿
学生施暴事件频频发生,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在为这些暴力事件感到震惊、痛心的同时也在反思。
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呢?丁博士认为:在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和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个性发展的教育。中小学应改进空洞说教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把德育教育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进行。要弥合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和社会歧视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有待社会体制的变革,有待法律政策的调整,有待打破人为造成的不公平不平等和社会歧视现象,有待教育平等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另外,必须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法律教育,使中小学法律教育落到实处,收到良效。
心理专家赵希武认为:学生家长应该互敬互爱消除家庭暴力,让孩子有个充满爱心的家庭;学校教育学生学会正常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处理应急事件的途径和手段;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合理要求、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以及进行申诉的方式,并建立这样的通道和机制;教育学生要善于合作与互助,并在学校和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友爱、互助的组织:心理咨询站、知心互助组等;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深沉的感情世界,以健全他们的人格。
遏制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着校园能早日恢复她应有的宁静与纯洁。